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隆庆皇帝龙御归天之后,朝堂之上风云突变。
有那御史心怀叵测,竟上书弹劾,言说这紫毫玉砚乃不祥之物,其出现与皇帝驾崩有着莫大关联,有妨害隆庆皇帝龙体康健之嫌。
此言一出,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在宫中激起千层浪。
当时负责采办此砚的尚仪,听闻此言,惊惧交加,心中惶恐不已。
她深知此祸若连累自身,恐性命不保,更恐牵连家人。思来想去,竟抱着那紫毫玉砚,含泪饮下毒酒,自尽身亡,以死明志,试图平息这场风波。
不过,朝中也有正直大臣,见此情形,纷纷上书进言,力证这紫毫玉砚乃稀世之宝,绝非害人之物。
更有那嫔妃,为证自身清白,联合朝中数位重臣,四处奔走,举证力说,言辞恳切,力陈紫毫玉砚无辜。
且那时的李贵妃,便是如今的李太后,与那嫔妃素来交好,情同姐妹,见好友蒙冤,自是义愤填膺,在朝堂之上据理力争,言辞犀利,驳斥御史之言,力助那嫔妃洗清冤屈。
如此一来二去,这场因紫毫玉砚而起的风波,在众人的努力之下,方渐渐平息。
然自那之后,这紫毫玉砚便被尚宫局派人小心收走,置于一隐秘柜中妥善保管,从此深藏宫中,鲜有人知。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此事已过去数十载。
当年知晓此事之人,或已作古,或已老迈,知晓此事者寥寥无几,而见过那紫毫玉砚真容的,更是屈指可数。
如今曹安、萧志等人奉太后懿旨前来寻它,司徒兰静虽知这段旧事,然面对如今这偌大的尚宫局,要寻那藏在不知何处的紫毫玉砚,亦如大海捞针,谈何容易?
不过萧志自是与众不同。
他幼时便入宫为宦,年纪不过几岁,却生得眉清目秀,聪慧过人。且他手脚勤快,做事麻利,眼中有活儿,心里有数儿,于宫中上下奔走,如鱼得水。
一日机缘巧合,恰逢当时身为裕王的朱载坖。
当时裕王年少,见萧志模样乖巧,行事伶俐,心中便生了几分喜爱,当下便将他留在身边,做了随侍小宦。
此后,萧志便如影随形,伴在裕王左右,随其读书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