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心如刀割

大宝见九皇叔终于松口让他们走,心中暗松一口气,连忙向弟弟妹妹们使了个眼色,准备迅速离开这暗流涌动的诗会现场。

然而,就在他们转身欲走之时,一个书生模样的人,身着一袭素色长袍,头戴方巾,迈着不紧不慢的步伐朝他们走来。此人面容消瘦,下巴留着一撮山羊胡,眼神中透着一丝自恃的高傲。只见他在刘侧妃一个隐晦的眼神示意下,径直走向大宝,微微拱手,语气看似谦逊却又隐隐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气势,说道:“在下刘某某,忝为皇家书院的先生,久闻六位皇孙聪明伶俐,才高八斗,在下心中倾慕已久,今日难得有缘得见,斗胆想领教一二,还望几位皇孙不吝赐教。”

大宝心中猛地一沉,暗自思忖:“来了,终于要露出真面目了!”他深知,这所谓的“领教”不过是个幌子,背后必定是刘侧妃和九皇子的又一次刁难。但此刻,他们身处这诗会之中,周围满是九皇子和刘侧妃的人,想要脱身,怕是得正面应对了。

大宝定了定神,脸上露出礼貌而不失分寸的微笑,同样拱手回礼,说道:“刘先生客气了,我们兄弟姊妹不过是些孩子,平日里虽读过一些书,但与先生这样的大儒相比,实在是班门弄斧。还望先生海涵,莫要为难我们。”大宝试图以谦逊之态,化解这突如其来的刁难,同时也不想轻易落入对方的陷阱。

刘先生却不以为然地笑了笑,摆了摆手说道:“皇孙过谦了。方才几位皇孙所作之诗,意境高远,才情不凡,在下心生敬佩。只是,诗词之道博大精深,不知几位皇孙对经史子集又有多少见解呢?”刘先生一边说着,一边目光在几个孩子身上游移,那眼神仿佛在审视猎物一般。

二宝见此情形,心中明白对方来者不善,上前一步,笑着说道:“刘先生,经史子集浩如烟海,我们不过略知皮毛。先生身为皇家书院的先生,想必对这些典籍研究颇深,不如先生先为我们讲解一二,让我们也能开开眼界,长长见识。”二宝巧妙地将话题一转,试图把主动权夺回,同时也想试探一下这位刘先生的来意。

刘先生微微一怔,似乎没想到二宝会如此回应。但他很快回过神来,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自信的笑容,说道:“既然如此,那在下便以《论语》为例,考一考几位皇孙。《论语·为政》中有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知几位皇孙对这段话有何见解?”

三宝挠了挠头,心中虽有些紧张,但还是壮着胆子说道:“刘先生,我觉得这句话是说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感悟和成长。十五岁就应该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就不会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各种意见,七十岁就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规矩。这是在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遵循自然的规律。”

刘先生微微点头,说道:“三皇孙所言虽有几分道理,但略显浅显。不知其他几位皇孙可有不同见解?”刘先生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淡淡的不屑,似乎对三宝的回答并不满意。

四宝心中有些害怕,但看到哥哥们都勇敢地面对,也鼓起勇气说道:“刘先生,我觉得这句话还体现了一种人生的智慧。它告诉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不断地修身养性。比如‘四十而不惑’,不仅仅是不被外界迷惑,更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笃定,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刘先生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没想到四宝年纪虽小,却能有如此深刻的见解。但他仍不想轻易放过孩子们,说道:“四皇孙的见解倒是有些新意。不过,这《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岂是这般简单的解读。”

五宝忍不住了,皱着眉头说道:“刘先生,您既然觉得我们解读得不对,那您倒是说说您的高见啊。何必在这里一味地指责我们。”五宝向来心直口快,对刘先生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十分不满。

刘先生脸色微微一变,正欲发作。大宝赶忙说道:“刘先生,五弟年幼,言语多有冒犯,还望先生恕罪。但我们觉得,对于经典的解读,本就因人而异,并无绝对的对错。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便足矣。”

刘先生冷哼一声,说道:“哼,伶牙俐齿。既然如此,我再问你们,《孟子》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放在如今的朝堂局势中,又该作何理解?”刘先生这一问,明显是话里有话,试图将话题引向对朝堂局势的讨论,若孩子们回答稍有不慎,便可能被扣上大不敬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