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民间教育关注

在教材编写方面,杨玉环亲自挑选了一批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学者和教师,组成了教材编写小组。她对小组成员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编写的教材,要通俗易懂,贴合民间孩子的生活实际。既要涵盖传统的文化知识,又要注重实用技能的传授,让孩子们学了就能用得上。”

编写小组的成员们日夜奋战,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终于编写出了一套适合民间孩子的教材。这套教材分为多个科目,除了传统的语文、经学,还包括算术、农业、手工艺等实用课程。在算术教材中,加入了大量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如买卖交易、田亩计算等;农业教材则详细介绍了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方法、时令节气与农事活动的关系;手工艺教材里,展示了诸如编织、木工、陶艺等常见手工艺的制作流程。

在教师培养方面,长安的师范学院也正式开始筹备。杨玉环亲自参与了学院的选址和规划工作。学院选址在长安城外一处风景秀丽、环境清幽的地方,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十分适合学习。学院的建筑风格简洁大方,有宽敞明亮的教室、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设备齐全的实验室。

为了选拔优秀的学员,杨玉环命人在长安及周边地区张贴告示,广纳贤才。告示上详细说明了师范学院的招生要求和培养目标:“有志于投身民间教育事业,有一定学识基础,品德高尚者,皆可报名。学院将传授先进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知识,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民间教师,为改善民间教育贡献力量。”

告示一经张贴,便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关注。许多怀揣着教育梦想的年轻人纷纷前来报名。经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最终选拔出了一批优秀的学员。

在学院的开学典礼上,杨玉环亲自出席并发表讲话。她看着台下一张张充满朝气的面孔,语重心长地说道:“你们是大唐民间教育的希望,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这里,你们要努力学习,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教学技能。将来,当你们走向民间,要用心去教导每一个孩子,让他们都能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小主,

学员们听了,纷纷表示一定会刻苦学习,不辜负娘娘的期望。

在学院的教学过程中,杨玉环也时常关注着学员们的学习情况。她会定期来到学院,与教师们交流教学经验,了解学员们的学习进度和困难。她还会走进课堂,亲自聆听教师们的授课,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能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要让学生们学会主动学习。” 杨玉环对一位正在授课的教师说道。

在改善民间教育的过程中,杨玉环也遇到了一些阻力。一些传统的官员认为,民间教育应以科举为导向,过于注重实用技能会影响孩子们的科举之路。还有一些地方势力,担心朝廷对民间教育的干预会影响他们的利益,对教育改革持消极态度。

面对这些阻力,杨玉环没有退缩。她一方面耐心地与传统官员沟通,向他们解释教育改革的目的和意义:“科举固然重要,但并非所有的孩子都能通过科举改变命运。我们要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选择,让他们无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能有一技之长。而且,实用技能的培养并不会影响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反而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另一方面,她加大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力度,对那些积极配合教育改革的官员给予奖励,对消极对待的官员则进行惩处。同时,她还通过宣传教育,让更多的百姓了解教育改革的好处,争取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杨玉环的不懈努力下,民间教育逐渐出现了新的变化。新建的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孩子们坐在崭新的桌椅上,认真地学习着新知识。教师们按照新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生动有趣地传授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能。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的笑容。

杨玉环看着民间教育的这些变化,心中充满了欣慰和自豪。她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她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让大唐的民间教育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