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部分国家则是嘲笑大夏不懂现代军制。
昭武皇帝得知后也是不屑的笑了笑。
之后的一战和二战,几个主要参战国都是一个师人以上的大编制。
二战德国陆军师前期1万6,后期1万8。
小日子的师团更不用说,一个甲种师团甚至达到2万人以上!
就连周永琪穿越前的毛子冲突,大毛和二毛都发现旅级编制有些跟不上战场形势咯。
要搞就一次性搞够,所以,帝国陆军师的编制才如此庞大。
这些年除了军队的变化日新月异,帝国的基础建设也达到了下一个阶段。
帝国刚统一之时,工部和户部主要发展方向是大工业和铁路建设。
到了昭武四年,一些帝国重点工业基地陆续建设完毕,主要集中在帝国南方。
福州造船司就是帝国工业建设的一大成果。
下一阶段,帝国的注意力开始转向民生。
除了铁路和高速公路,大量的水泥路开始建设。
这些水泥路联通县级甚至村镇级,但这个工程没有20年完不成。
帝国太大了,而且,20年还是帝国拥有现在的发展势头,才能勉强完成。
虽然难,但必须做!
除了交通,帝国的建设大军开始向一些偏远山区进发。
特别是云南、乌斯藏、新疆等落后于中原的各行省。
去年开始,朝廷特意拨款,针对这些边疆行省进行布局。
除了新疆,因为回归帝国的时间早上几年,一些基础设施还算好。
但新疆行省太大,而且境内多沙漠等自然环境恶劣的地方。
所以,对于新疆的建设,不如一起回归帝国的其他几个省。
乌斯藏不用说,高原地带自古以来就不是好搞的。
除了一些大城市,乌斯藏很是荒凉。
很多偏远一点的牧民甚至不知道当今陛下已经换了!
加上新加入帝国的朝鲜,帝国的建设任务还不小勒。
远离本土的罗娑斯洲,同样够帝国干几十年了。
大量的帝国百姓,加入到建设帝国的岗位中。
昭武四年,据户部统计,帝国就业率达到了恐怖的百分之九十八。
还有两个点,完全是那些丧失劳动力,不能工作的弱势群体。
就这,帝国每年还涌入了大量的倭国黑工和朝鲜劳工。
朝鲜劳工的待遇相对好一点,毕竟已经成一家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