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文“朕昔在初九,佐贰此州。未遇扶摇之力,空俟海沂之咏。洎大横入兆,出处斯易。一挥宝剑,遽履瑶图。承历数而顺讴谣,着天衣而御区夏。嗟乎!向时沉默,驾四马而朝京师;今日逍遥,乘六龙而问风俗。爰因巡省,途次旧居。山川宛然,人事无间。忽其鼎革,周游馆宇。触目依然,虽迹异汉皇,而地如丰邑。击筑慷慨,酌桂留连。空想大风,题兹短什。”如同一部简洁的个人传记,细致地回顾了唐玄宗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
早年,他在潞州担任副职,那时的他,虽心怀壮志,却如同困于浅滩的蛟龙,未得施展抱负的良机。“未遇扶摇之力”,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借助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典故,生动地表达出他当时的无奈与渴望,只能空盼着如同古代贤官那样,得到百姓的赞誉,却始终未能如愿。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大横入兆”这一神秘而关键的事件,如同命运的巨手,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使他的人生境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果断挥剑而起,踏上了称帝的征程,顺应天命,接受百姓的拥戴,最终身着龙袍,君临天下,开启了统治华夏的壮丽篇章。
如今,当他巡省天下,偶然路过旧居,熟悉的山川映入眼帘,一切似乎都未曾改变,可人事却已历经沧桑。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他往昔的回忆。尽管他的经历与汉高祖刘邦不尽相同,但这片土地对于他而言,就如同丰邑之于刘邦,是梦想启航的地方,是心灵深处最柔软的角落。在旧宫中徘徊,往昔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他不禁感慨万千,在激昂的筑声中,端起酒杯,久久伫立,遥想当年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心潮澎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饱含深情的诗篇 。
首联:早年壮志,蓄势待发
“三千初击浪,九万欲抟空。”诗人以磅礴的气势开篇,将自己比作那振翅高飞的大鹏。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那是何等的豪迈与壮观。唐玄宗早年虽身处低位,在潞州担任副职,看似平凡无奇,但内心却燃烧着熊熊的壮志之火。他渴望像大鹏一样,冲破眼前的困境,展翅翱翔于九天之上,实现自己宏大的理想。这两句诗,生动地展现出他年轻时的豪情壮志,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与期待,仿佛能看到那个热血沸腾的青年,在心中勾勒着未来的宏伟蓝图 。
颔联:命运转折,初涉世事
“天地犹惊否,阴阳始遇蒙。”此联巧妙地运用了《易经》中的“否”和“蒙”卦象,寓意深刻。“否”卦象征着天地闭塞不通,万事万物陷入困境,难以发展;“蒙”卦则表示蒙昧未开,前途一片迷茫。早年的唐玄宗,就如同处于这两种困境之中,面对的是一个闭塞的世界,前途黯淡无光,难以找到突破的方向。然而,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就像混沌初开,一道曙光划破黑暗。这一转变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但也带来了新的希望,暗示着他从默默无闻到崭露头角的艰难历程,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不易 。
颈联:坚守志向,期待作为
“存贞期历试,佐贰伫昭融。”在潞州任职的那段时光里,唐玄宗始终坚守着内心的贞正之德,如同在黑暗中坚守着一盏明灯。他深知,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经历各种考验和磨炼,就像钢铁需要千锤百炼才能成器。在副职的位置上,他耐心等待着,期待着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份坚守和期待,体现出他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即使身处平凡的岗位,也从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始终怀揣着对未来的希望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颈联:感恩机遇,谦逊自陈
“多谢时康理,良惭宝剑功。”当回顾自己称帝的历程时,唐玄宗展现出了难得的自省和谦逊。他深知,自己能够登上皇位,固然有自身的努力和决断,但更离不开时代的机遇和百姓的支持。“多谢时康理”,他真诚地感谢时代的安康与治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大环境,他才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而对于自己称帝的功绩,他却谦逊地表示惭愧,认为更多的是顺应时势,而非全靠自身能力。这种态度,体现出他对国家治理的敬畏之心,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作为一位帝王的胸怀和智慧 。
颈联:心怀壮志,霸气尽显
“长怀问鼎气,夙负拔山雄。”这两句诗充分展现了唐玄宗的豪迈气概和雄心壮志。“问鼎”这一典故出自《左传》,相传楚庄王曾向周王室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九鼎是王权的象征,“问鼎”便寓意着觊觎天下。而“拔山”则源自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形容力量强大,气势非凡。唐玄宗一直以来,心中都怀揣着统一天下、成就霸业的宏伟志向,他渴望像古代的英雄豪杰一样,建立不朽的功勋,这种霸气和雄心,在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
颈联:志向高远,不屑俗流
“不学刘琨舞,先歌汉祖风。”诗人在此明确表明自己的志向与追求。刘琨闻鸡起舞,勤奋练武,只为实现个人的功名。而唐玄宗却志不在此,他以汉高祖刘邦为榜样,追求的是统一天下、造福百姓的伟大事业。刘邦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宽广的胸怀,建立了汉朝,成为一代开国帝王。唐玄宗希望能像刘邦一样,成就一番伟大的帝业,为国家和百姓带来繁荣与安宁。这种对更高人生价值的追求,使他不屑于追求个人的小成就,展现出他志向的高远和与众不同 。
颈联:招揽人才,成就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