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臭(xiù):气味,代指祭品香气;古人以“阴”指地、“阳”指天,谓香气通地神,乐声感天神,契合《礼记·郊特牲》“阴阳和而万物得”的宇宙观。
6. 烝尝:
? 冬祭曰“烝”,秋祭曰“尝”,代指四时祭祀。《诗经·小雅》“烝尝禴祠,于公先王”即写宗庙四时之祭。
文化解读
此诗为唐代宗庙祭祀乐章,核心围绕“阴阳合祀”的礼制思想展开:
? 孝治天下的政治伦理:
“天子享孝”将帝王个人孝道升华为国家政治,通过祭祀彰显“以孝治国”的理念,强化皇权合法性。
? 人神沟通的仪式逻辑:
“裸鬯”“焚芗”以气味感通地神(阴),“工歌”以声音感召天神(阳),体现古人“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及“阴阳调和”的哲学思维。
? 四时祭祀的制度传承:
“奉时烝尝”强调祭祀需按时令举行,继承《周礼·春官》“以祠春享先生,以禴夏享先王”的传统,反映唐代对礼制的严格遵循。
艺术特色
1. 极简的仪式白描:
以“裸鬯”“焚芗”“工歌”等具体动作,勾勒祭祀流程,语言简练如礼仪手册,却暗含“阴”“阳”的哲学对立。
2. 通感的祭祀美学:
“臭”(嗅觉)与“声”(听觉)对举,构建多感官的人神沟通场景,似《诗经·大雅·文王》“亹亹文王,令闻不已”的感官联动。
3. 四言体的庄重韵律:
采用《诗经·颂》的四言句式,每联对仗工整(如“天子”对“工歌”,“躬裸”对“乃焚”),配合宗庙雅乐的缓慢节拍,强化仪式的肃穆感。
生僻字注音与辨误
? 鬯(chàng):第四声,音同“畅”,切勿读作“chāng”。
? 芗(xiāng):同“香”,此处非通假字,特指祭祀用的芳香祭品。
? 臭(xiù):此处为名词“气味”,读去声,不同于现代汉语“臭(chòu)”的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