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文敬太子庙乐章之六
郊庙歌辞·享文敬太子庙乐章·送神
三献具举,九旗将旋。
追劳表德,罢享宾天。
风引仙管,堂虚画筵。
芳馨常在,瞻望悠然。
生僻字注音
无生僻字
注释
1. 三献:古代祭祀时献酒三次,即初献、亚献、终献。
2. 九旗:多种旗帜,代指祭祀队伍或仪式的盛大场面。
3. 追劳表德:追念(文敬太子)的功劳,表彰其德行。
4. 罢享宾天:祭祀结束,(神灵或逝者)回归天庭。宾天,特指帝王或太子去世,此处指祭祀送神。
5. 仙管:指祭祀时的音乐,如管乐,形容其声清越如仙乐。
6. 堂虚画筵:祭堂空寂,筵席撤去。画筵,华美的筵席,代指祭祀陈设。
7. 芳馨:指祭品的香气,代指祭祀的虔诚氛围。
8. 瞻望悠然:长久地仰望追思,表达怀念之情。
译文
三次献酒礼仪完毕,盛大的仪仗即将返程。
追念您的功劳,表彰您的德行,祭祀结束,您的英灵回归天庭。
清风传来悠扬的管乐,祭堂空寂,华美的筵席已撤去。
祭品的芳香仍萦绕不去,我满怀思念,久久仰望追思。
大唐,那个盛世华章的时代,祭祀文化作为其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缅怀、对神灵的敬畏以及对家国命运的祈愿。张荐的这首《郊庙歌辞·享文敬太子庙乐章·送神》,宛如一把精巧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唐代宫廷祭祀送神环节的大门,让我们得以透过文字,一窥那庄重神圣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与文化底蕴。
“三献具举,九旗将旋”,诗篇开篇,便将我们带入了祭祀仪式即将结束的关键时刻。在古代祭祀文化里,“三献”是极为重要且严谨的环节,它包括初献、亚献和终献,三次献酒,每一次都饱含着祭祀者的虔诚与敬意。当“三献具举”,意味着整个祭祀流程已完整走完,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遵循着古老的传统,体现出祭祀活动的一丝不苟与庄严肃穆。而“九旗将旋”,“九旗”在祭祀中可不是普通的旗帜,它们象征着至高的神圣与庄重,每一面旗帜或许都绘制着独特的图案,承载着特定的寓意,在祭祀过程中,它们威严地矗立,见证着这场神圣的仪式。如今,它们缓缓旋转,仿佛在向人们宣告,这场与神灵沟通的祭祀仪式即将落下帷幕,那缓缓转动的旗帜,就像时光的指针,将祭祀的氛围从高潮逐渐引向尾声,让人不禁心生感慨,仿佛能看到祭祀者们在旗帜的转动中,默默回味着整个祭祀过程的点点滴滴。
“追劳表德,罢享宾天”,颔联将情感的笔触从祭祀仪式的进程,转向对祭祀意义的深度挖掘。“追劳表德”,祭祀,不仅仅是一场仪式,更是一次对先贤功绩与品德的深情追念。在这庄重的时刻,祭祀者们的思绪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往昔,那些先贤们为国家、为民族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他们的高尚品德和伟大精神,都在这一刻涌上心头。这种追念,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激励,让人们在祭祀中汲取力量,传承美德。而“罢享宾天”,当祭祀接近尾声,人们相信,神灵已经享用了祭品,完成了与人间的沟通,此刻即将返回天界。这简单的四个字,蕴含着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与感激之情,他们敬畏神灵的力量,感激神灵的庇佑,在神灵即将离去之际,心中满是不舍与尊崇。
“风引仙管,堂虚画筵”,颈联宛如一幅意境深远的画卷,为我们描绘出祭祀结束后的场景。祭祀的殿堂外,微风轻轻拂过,仿佛是大自然也在为这场神圣的仪式送行。“风引仙管”,那风中似乎传来了悠扬的仙乐,清脆悦耳,空灵缥缈,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这仙乐,或许是祭祀仪式中余音绕梁的回响,又或许是人们心中对神灵的美好祈愿所化成的天籁之音,它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庄重的色彩。而“堂虚画筵”,镜头转向祭祀的殿堂内部,原本热闹非凡、摆满装饰华丽筵席的殿堂,此刻已空无一人。那些精美的筵席,曾经承载着人们对神灵的敬意和美好的祝愿,如今却在空旷的殿堂中显得格外寂静。这一静一动、一实一虚的描写,将祭祀结束后的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而又略带惆怅的情感。
“芳馨常在,瞻望悠然”,诗篇在最后,以一种意味深长的笔触,为这场祭祀仪式画上了一个饱含深情的句号。“芳馨常在”,祭祀时那弥漫在空气中的香气,不仅仅是祭品的芬芳,更是祭祀所承载的意义和情感的象征。它代表着人们对先贤的敬仰、对神灵的敬畏,这些美好的情感和精神,如同这香气一般,将长久地留存于世,永不消散。“瞻望悠然”,祭祀者们在仪式结束后,并没有立刻离去,而是久久地伫立在原地,眼神中满是悠然与深情,他们凝视着祭祀的场所,心中依然沉浸在对先贤的怀念和对神灵的敬畏之中。这一眼,饱含着无尽的追思与期许,仿佛在向先贤和神灵诉说着,他们的精神将永远被铭记,他们的庇佑将永远被感恩。
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享文敬太子庙乐章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