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 武行者醉打孔亮 锦毛虎义释宋江

这时,武行者已经有些酒醒了,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便闭上眼睛,任由他们打,一声不吭。那个人先去看了看武松背上的杖疮,说道:“奇怪!看这模样,像是刚受完刑罚不久留下的疤痕。” 他转到武松面前,用手揪起武松的头发,仔细看了看,突然叫道:“这不是我的兄弟武二郎吗?” 武行者这才睁开双眼,看了看那人,说道:“你不是我哥哥吗?” 那人连忙喝令:“快给我把他解开!这是我的兄弟。” 那个穿鹅黄袄子的和被打的大汉都十分吃惊,连忙问道:“这个行者怎么会是师父的兄弟?” 那人说:“他就是我经常跟你们提起的,在景阳冈上打虎的武松。我也不知道他如今怎么成了行者。” 那兄弟俩听了,急忙解开武松的绑绳,找了几件干衣服给他穿上,然后把他扶进草堂里。武松正要下拜,那人又惊又喜,扶住武松说:“兄弟酒还没全醒,先坐下来慢慢说话。” 武松见到那人,心里十分欢喜,酒一下子醒了五分。他要了些热水洗漱,又吃了些醒酒的东西,然后过来拜见那人,叙说往事。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郓城县人氏,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武行者说:“我一直以为哥哥在柴大官人庄上,怎么会在这里呢?兄弟我莫不是在做梦,和哥哥相会了吧?” 宋江说:“自从和你在柴大官人庄上分别后,我在那里住了半年。不知道家里怎么样,担心父亲烦恼,就先让兄弟宋清回去了。后来收到家里的书信,上面说:‘官司的事,全靠朱、雷二位都头出力,家里已经没事了,只是要缉捕正犯。所以已经发了海捕文书,到处追捕。’这件事已经缓下来了。这里的孔太公多次派人到庄上打听我的消息,后来见宋清回家,说宋江在柴大官人庄上,所以特地派人直接到柴大官人庄上接我到这里。这里就是白虎山,这个庄就是孔太公的庄子。刚才和兄弟打架的,是孔太公的小儿子,因为他性子急,喜欢和人争斗,所以大家都叫他独火星孔亮。这个穿鹅黄袄子的,是孔太公的大儿子,大家都叫他毛头星孔明。因为他们两个喜欢练习枪棒,我指点过他们一些,所以他们叫我师父。我在这里住了半年了。我现在正打算去清风寨走一趟,这两天就准备出发。我在柴大官人庄上的时候,只听人传说兄弟你在景阳冈上打死了老虎;又听说你在阳谷县做了都头;还听说你斗杀了西门庆。后来就不知道你被发配到哪里去了。兄弟你怎么成了行者呢?” 武松回答说:“小弟自从在柴大官人庄上和哥哥分别后,到了景阳冈打死了老虎,被送到阳谷县,知县就提拔我做了都头。后来因为嫂嫂不仁,和西门庆通奸,用药毒死了我哥哥武大郎,我把他们两个都杀了,然后自首,被本县转送到东平府。后来得到陈府尹全力救助,判我发配孟州。……” 接着,武松把在十字坡如何遇见张青、孙二娘;到孟州后如何结识施恩,如何醉打蒋门神,如何杀了张都监一家十五口,又如何逃到张青家,母夜叉孙二娘如何让他扮成头陀行者;过蜈蚣岭时,如何试刀杀了王道人;在村店喝酒时,如何醉打了孔亮兄弟等自己的经历,从头到尾详细地给宋江讲了一遍。

孔明、孔亮兄弟俩听了,十分惊讶,连忙翻身下拜。武松赶紧回礼说:“刚才多有冲撞,还请二位原谅,原谅!” 孔明、孔亮说:“我们兄弟俩有眼不识泰山,还望您恕罪!” 武行者说:“既然二位这么照顾我,那就麻烦把我的度牒、书信,还有行李衣服都烘干整理好,千万不要弄丢了那两口戒刀和这串数珠。” 孔明说:“这点您不用担心,小弟已经派人去收拾了,整理好后就还给您。” 武行者拜谢了他们。宋江把孔太公请出来,大家相互见礼。孔太公摆酒设宴款待众人,这些就不多说了。

当晚,宋江邀请武松与自己同榻而眠,两人畅谈了一年多来各自的经历,宋江心中十分喜悦。第二天清晨,武松早早起身,洗漱完毕后,来到中堂与众人相会,一起吃早饭。孔明一直在一旁相陪,孔亮忍着伤痛,也来招待众人。孔太公吩咐宰杀羊和猪,准备丰盛的筵席。这一天,村里有几家街坊亲戚都前来探望,还有几个孔家的门下人也来拜见。宋江满心欢喜。当天筵席结束后,宋江问武松:“二哥,你如今打算去哪里安身立命呢?” 武松说:“昨天我已经跟哥哥说过了,菜园子张青给我写了封信,让我去二龙山宝珠寺投奔花和尚鲁智深,加入他们的团伙。他随后也会上山。” 宋江说:“这也不错。不瞒你说,我家里最近来信,说清风寨的知寨小李广花荣,他知道我杀了阎婆惜,一直写信给我,极力邀请我去寨里住些日子。这里离清风寨也不远,这两天我正打算动身前往,只是因为天气阴晴不定,所以还没出发。过不了多久我就要去那里走一趟,要不咱俩一起去,怎么样?” 武松说:“哥哥的心意自然是好的,想带着兄弟我去那里住些时日。只是我犯下的罪行太重,就算遇到大赦也不会被饶恕,所以我决心去二龙山落草避难。而且我现在已经扮成了头陀,实在不方便和哥哥一同前往,路上容易引起别人的怀疑。就算我跟着哥哥去了,万一出了什么岔子,肯定会连累哥哥。就算哥哥愿意和我同生共死,可这也会连累花荣的山寨啊。哥哥,还是让我去二龙山吧。要是老天怜悯,日后我不死,等到朝廷招安的时候,我再去寻访哥哥也不迟。” 宋江说:“兄弟既然有归顺朝廷的想法,上天一定会保佑你的。既然你心意已决,我也不再苦苦相劝,你就再陪我住几天再走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从这以后,两人在孔太公的庄子上又住了十多天。宋江和武松准备启程,便向孔太公父子告辞,孔明和孔亮哪里肯放他们走。又挽留了三五天,宋江坚决要走,孔太公实在留不住,只好安排筵席为他们送行。第二天,孔太公拿出新做的一套行者衣服、黑色布直裰,还有武松带来的度牒、书信、戒箍、数珠、戒刀、金银等物,归还给武松。又各自送了五十两银子给宋江和武松,权当路费。宋江推辞不肯接受,可孔太公父子执意要给,直接把银子绑在了包裹里。宋江整理好衣服和器械,武松依旧穿上行者的衣裳,戴上铁戒箍,挂上人顶骨数珠,挎上两口戒刀,收拾好包裹,系在腰间。宋江提起朴刀,挂上腰刀,戴上毡笠子,辞别了孔太公。孔明和孔亮叫庄客背着行李,兄弟二人一直送了二十多里路,才向宋江和武行者拜别。宋江自己背起包裹,说:“不用庄客再远送了,我和武兄弟自己走就行。” 孔明和孔亮相别后,带着庄客回家去了,这里就不多说了。

只说宋江和武松两人在路上一边走,一边闲聊,到了晚上,便找地方歇了一晚。第二天一早,两人一起继续赶路。吃过饭后,又走了四五十里路,来到一个市镇,地名叫瑞龙镇,这里是个三岔路口。宋江向镇上的人打听:“我们想去二龙山和清风寨,请问该走哪条路?” 镇上的人回答说:“这两个地方不是同一条路。要去二龙山,得往西走;要是去清风镇,就得往东走,过了清风山就是。” 宋江听明白了,便对武松说:“兄弟,咱们今天就在这里分手吧,在这里喝上三杯,算是道别。” 有一首《浣溪沙》词,专门描写这分别的情景:

握手临期话别难,山林景物正阑珊,壮怀寂寞客衣单。

旅次愁来魂欲断,邮亭宿处铗空弹,独怜长夜苦漫漫。

武行者说:“我送哥哥一程再回来。” 宋江说:“不必如此。自古道: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兄弟,你只管奔赴自己的前程,早点到达二龙山。入伙之后,要少喝点酒。要是朝廷招安,你就劝说鲁智深、杨志一起投降。日后去边疆,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争取博得个封妻荫子的功名,将来在青史上留下个好名声,也不枉此生。我自己一无所能,虽然对朝廷忠心耿耿,却一直没有机会施展抱负。兄弟你如此英雄了得,日后必定能做大官。你要记住我的话,希望日后咱们还能相见。” 武行者听了,在酒店里喝了几杯酒,付了酒钱。两人走出酒店,来到市镇尽头的三岔路口,武行者向宋江下拜四次。宋江满含热泪,实在不忍心分别,又叮嘱武松说:“兄弟,千万别忘记我的话,少喝点酒。保重,保重啊!” 武行者便朝西走去。看官们要记住,武行者后来去二龙山投奔鲁智深和杨志入伙了,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且说宋江与武松分别后,转身朝东,朝着清风山的方向走去,一路上心里一直惦记着武行者。又走了几天,远远地望见了清风山。看那座山,但见:

八面巍峨,四周险峻。古怪的乔松像翠盖般盘绕,杈枒的老树挂满了藤萝。瀑布飞流直下,寒气袭人,让人毛发发冷;陡峭的山崖直耸而下,清光耀眼,让人惊魂动魄。能不时听到涧水的流淌声和樵夫砍柴的斧声;峰峦倒垂,山鸟哀鸣。麋鹿成群结队,狐狸相互勾结,在荆棘中往来跳跃,四处寻找野食,前后呼号。站在草坡上一望,看不到一家商旅店;走到山坳里,周围全是死尸坑。这地方要不是佛祖修行的圣地,就一定是强盗打劫的场所。

宋江看着前面那座高山,觉得山势奇特,树木茂密,心中很是欢喜,一路观赏,不知不觉多走了几程,却没来得及找住宿的地方。眼看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宋江心里开始慌张,暗自寻思:“要是在夏天,随便在林子里凑合一晚也就算了。可现在偏偏是仲冬时节,风霜凛冽,夜里十分寒冷,实在难以忍受。要是再碰上毒虫或者虎豹,可怎么抵挡,那岂不是要丢了性命!” 宋江只能朝着东边的小路一直走,大概走了一更天的时间,心里越发慌张,没注意脚下,不小心踩上了一条绊脚索。树林里的铜铃响了起来,立刻跑出十四五个埋伏在路边的小喽啰,大声喊叫着,把宋江扑倒在地,用一条麻绳绑了起来,夺走了他的朴刀和包裹,然后点起火把,押着宋江往山上走去。宋江只能暗自叫苦。很快,宋江就被押到了山寨里。在火光的映照下,宋江看到四下里都是木栅栏,中间有一座草厅,厅上放着三把虎皮交椅,后面还有百十间草房。小喽啰们把宋江像捆粽子一样绑起来,绑在将军柱上。有几个在厅上的小喽啰说:“大王刚刚睡下,先别去禀报。等大王酒醒了,再请他起来,把这小子的心肝剖出来做醒酒汤,我们大家也能尝尝新鲜肉。” 宋江被绑在将军柱上,心里想:“我的命运怎么这么坎坷!就因为杀了一个烟花女子,竟然落得如此下场!谁能想到我这把骨头会丢在这里,断送了性命。” 只见小喽啰们点起了明亮的灯烛。宋江已经被冻得身体麻木,动弹不得,只能用眼睛四下张望,低着头叹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大约到了二更天或者三更天的时候,只见厅背后走出三五个小喽啰,喊道:“大王起来了!” 然后把厅上的灯烛挑得更亮。宋江偷偷看去,只见出来的那个大王,头上扎着鹅梨角儿,用一条红绢帕裹着,身上披着一件枣红色的丝衲袄,走到中间的虎皮交椅上坐下。看那大王的模样,生得如何呢?但见:

赤发黄须双眼圆,臂长腰阔气冲天。

江湖称作锦毛虎,好汉原来却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