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回 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

探春又笑着说:“可惜,蘅芜苑和怡红院这两处大地方,竟然没有能生利息的东西。” 李纨赶忙笑着说:“蘅芜苑可厉害着呢。如今香料铺和大集市、大庙里卖的各处香料、香草,不都是那里的东西吗?算起来,比别的地方利息还大。怡红院别说别的,单说春夏天一季的玫瑰花,能开多少花?还有一带篱笆上的蔷薇、月季、宝相、金银藤,就这些不起眼的草花,晒干了卖到茶叶铺、药铺去,也能值几个钱。” 探春笑着说:“原来是这样。只是没有懂行的人去打理香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平儿连忙笑着说:“宝姑娘的莺儿她妈就挺会摆弄香草这类东西的。上回她还采了些香草晒干,编成花篮、葫芦给我玩呢,姑娘您难道忘了?” 宝钗笑着说:“我才夸了你,你倒来打趣我了。” 探春、李纨和平儿三人都感到很诧异,纷纷问这是怎么回事。宝钗解释道:“绝对不行!你们这儿有多少能用得上的人,一个个闲着没事做,这时候我再弄个人进来,那些人该把我也看扁了。我倒替你们想出一个人来,怡红院有个老叶妈,她是茗烟的娘。她是个老实巴交的老人家,又和我们莺儿的娘关系特别好,不如把打理香草这事交给叶妈。她要是有什么不懂的,不用咱们说,自己就会去找莺儿的娘商量。哪怕叶妈完全不管,全交给莺儿她娘,那也是她们之间的私情,就算有人说闲话,也怪不到咱们头上。这么一来,你们办事既公正,事情也能办得妥妥当当。” 李纨和平儿都说:“太对了。” 探春笑着说:“话虽如此,可就怕她们见利忘义。” 平儿笑着说:“没关系,前儿莺儿还认了叶妈做干娘,又是请吃饭又是请喝酒的,两家关系好得很呢。” 探春听了,这才放下心来。接着,她们四人又一起斟酌出几个人选,都是她们平日里冷眼观察看中的,用笔记在纸上圈了出来。

不一会儿,婆子们回来禀报说大夫已经走了,还把药方送了上来。探春、李纨和宝钗三人看了药方,一面派人出去抓药,监督煎药和服药,一面探春和李纨向众人明确宣布:某人负责管理某处,按照四季来算,除了家里规定要用的数量之外,剩下的任凭他们采摘去盈利,到年终的时候算账。

探春笑着说:“我又想起一件事。要是年终算账收钱的时候,自然是归到账房,这样上头又多了一层管事儿的,还是在他们的掌控之中,他们又要从中剥削一层。如今我们搞出这件事,派了你们去做,已经越过他们的头了,他们心里有气,只是说不出来。你们年终去报账,他们还不得想法子捉弄你们呀?再者说,这一年里管事儿的,主子拿一整份,他们就能得半份。这是家里的老规矩,大家都知道,其他偷拿的还不算在内。如今这园子是我新创的管理办法,千万别落到他们手里,每年算账,最好直接归到咱们这边来。”

宝钗笑着说:“依我看,咱们这边也不用专门算账。这个多了那个少了,反而麻烦事更多。不如问问他们,谁领这一份差事,就负责一宗事儿。不过就是园子里日常的开销。我替你们算过了,也就那么几样事儿:不过是头油、胭脂、香、纸,每位姑娘有几个丫头,都是有定数的;还有各处的笤帚、簸箕、掸子,以及大小禽鸟、鹿、兔吃的粮食。就这么几样,都让他们承包了去,不用到账房领钱。你们算算,这样能省下多少钱?”

平儿笑着说:“这几样虽然都是小事,但一年统共算下来,也能省下四百两银子呢。” 宝钗笑着说:“这就对了,一年四百两,两年就是八百两,拿这些钱去收租,能买几间房子,也能添几亩薄地。虽说还能有结余,但他们辛苦忙活一年,也得让他们剩下点,补贴补贴自家。虽说要以兴利节用为原则,但也不能太吝啬。就算再省下二三百两银子,失了大体统也不像样。所以这么做,外头账房一年能少支出四五百银子,也不会觉得太拮据,而他们这些人也能得到些小实惠。那些没营生的妈妈们也能宽裕些,园子里的花木,也能每年长得更茂盛,你们也能得到可用的东西。这样大概才不失大体。要是一味想着省钱,哪儿找不到几个钱呢。但凡有一点余利,都收归官中,到时候里外都怨声载道,岂不是失了你们这样人家的体统?如今这园子里几十个老妈妈,要是只给了这几个差事,剩下的肯定会抱怨不公平。我刚才说的,让他们只供应这几样东西,已经够宽裕的了。一年除了这些之外,不管他们有没有结余,就叫他们拿出一些钱来,大家凑在一起,专门分给园子里这些妈妈们。她们虽然不负责这些具体事务,但日夜都在园子里照看、当差,关门闭户,早起晚睡,不管是下大雨还是下大雪,姑娘们出入,抬轿子、撑船、拉冰床,所有这些粗活,都是她们的差事。一年到头在园子里辛苦,这园子既然有收益,她们也理应分点好处。还有句不太起眼的话,干脆说清楚:你们只顾自己宽裕,不分给她们一些,她们虽然不敢明着抱怨,心里却都不服气,说不定就会假公济私,多摘你们几个果子,多掐几枝花,到时候你们有冤都没处诉。要是她们也能沾点利息,你们有照顾不到的地方,他们还能帮你们照看呢。”

众婆子听了这番话,想到不用受账房的辖制,也不用和凤姐儿算账,一年不过多拿出一些钱,都高兴得不得了,齐声说:“愿意。这可比出去被他们折腾,还得往外掏钱强多了。” 那些没能管地的人,听说每年年终还能无缘无故分到钱,也都欢喜起来,嘴里说着:“他们辛苦收拾,是该剩些钱补贴的。我们怎么能坐享其成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宝钗笑着说:“妈妈们也别推辞了,这本来就是你们分内该得的。你们只要日夜辛苦些,别偷懒,也别纵容别人吃酒赌博就行。不然,我也不该管这事。你们也都听见了,姨娘亲口嘱托我三五回,说大奶奶如今又不得闲,别的姑娘又小,托我照看照看。我要是不答应,分明是让姨娘操心。你们奶奶又多病多痛,家务事也忙。我原本就是个闲人,就算是街坊邻居,也该帮衬着点,何况是亲姨娘托付我。我免不了要舍小就大,也顾不上众人嫌我了。要是我只顾着为自己赚个好名声,到时候出了酒醉赌博的事,我怎么向姨娘交代?你们到时候后悔也晚了,就连你们平日里的老脸也都丢尽了。这些姑娘小姐们,这么大的一个花园,都是你们照看,就因为看你们是三四代的老妈妈,最是循规蹈矩的,本就该大家齐心,顾些体统。你们反倒纵容别人任意吃酒赌博,姨娘知道了,教训你们一顿还算好的,要是被那几个管家娘子知道了,他们可不用回禀姨娘,直接就会教训你们。你们这些上了年纪的反倒受年轻的教训,虽说他们是管家,管得着你们,可要是自己存些体统,他们又怎么能来作践你们呢。所以我如今替你们想出这个额外的收益,也是为了大家齐心,把这园子管理得谨谨慎慎的,让那些有权管事的人看到咱们这么严肃谨慎,而且不用他们操心,他们心里能不敬佩吗?也不枉费我替你们筹划收益,既能夺了他们的权,又能让你们获利,还能做到无为而治,分担他们的忧虑。你们好好想想我说的话。” 众人都欢呼雀跃,说:“姑娘说得太对了。从今往后,姑娘奶奶只管放心,姑娘奶奶这么疼我们,我们要是再不体谅,天地都不容啊。”

正说着,只见林之孝家的进来报告:“江南甄府的家眷昨天到京城了,今天进宫朝贺。这会儿先派人来送礼请安。” 说着,就把礼单送了上去。探春接过礼单一看,上面写着:“上用的妆缎蟒缎十二匹,上用杂色缎十二匹,上用各色纱十二匹,上用宫绸十二匹,官用各色缎纱绸绫二十四匹。” 李纨也看了礼单,说:“用最好的封儿赏给来人。” 接着又让人去回禀贾母。

贾母便让人把李纨、探春、宝钗等人都叫过来,一起看礼物。李纨把礼物收了下来,一边吩咐内库的人说:“等太太回来看过再正式入库。” 贾母说:“这甄家跟别家可不一样,用上等的赏封赏给男人,只怕很快又会打发女人来请安,得预备好绸缎之类的礼物。” 话还没说完,果然有人来禀报:“甄府有四个女人来请安。” 贾母听了,连忙让人把她们带进来。

这四个人都是四十多岁,穿戴的东西,和主子相比也没太大差别。请安问好之后,贾母让人拿了四个脚踏过来,她们四人谢过坐,等宝钗等人坐下了,才都坐下。贾母便问:“什么时候进的京啊?” 四个人连忙起身回答:“昨天进的京。今天太太带着姑娘进宫请安去了,所以让我们这些女人来给姑娘们请安问候。” 贾母笑着问:“这些年没进京,没想到今年来了。” 四个人也都笑着回答:“正是,今年是奉旨进京的。” 贾母问:“家眷都来了吗?” 四个人回答说:“老太太和哥儿、两位小姐,还有别的太太都没来,就太太带着三姑娘来了。” 贾母问:“三姑娘定亲了吗?” 四个人说:“还没有。” 贾母笑着说:“你们大姑娘和二姑娘那两家,都跟我们家关系很好。” 四个人笑着说:“是啊。每年姑娘们写信回去都说,全亏了府上照应。” 贾母笑着说:“什么照应,本来就是世交,又是老亲,本该如此。你们二姑娘更好,一点也不傲慢自大,所以我们两家才走得亲近。” 四个人笑着说:“这是老太太太谦虚了。”

贾母又问:“你们家那哥儿也跟着老太太吗?” 四个人回答说:“是的,跟着老太太。” 贾母问:“几岁了?上学了没有?” 四个人笑着说:“今年十三岁。因为长得标致,老太太很疼他。从小就特别淘气,天天逃学,老爷太太也不太敢过分管教。” 贾母笑着说:“这倒和我们家的宝玉一样了!你们家这哥儿叫什么名字?” 四个人说:“因为老太太把他当成宝贝,他又长得白白净净的,老太太就给他取名叫宝玉。” 贾母便对李纨等人说:“巧了,也叫宝玉。” 李纨连忙欠身笑着说:“从古到今,同时隔代重名的人可不少。” 四个人也笑着说:“起了这个小名之后,我们上下都觉得奇怪,总觉得好像哪位亲友家也有个叫这个名字的。只是这十来年没进京,记不太清了。” 贾母笑着说:“那就是我的孙子。来人啊。” 众媳妇丫头答应一声,走上前几步。贾母笑着说:“去园子里把咱们家的宝玉叫来,让这四个管家娘子看看,和他们家的宝玉比起来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