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回 伍员吹箫乞吴市 专诸进炙刺王僚

话说渔丈人将伍子胥渡过江后,又给他提供饮食,还拒绝接受他的佩剑。伍子胥离开后又折返回来,恳请渔丈人对他的事保密,担心追兵赶来,辜负了渔丈人的一番好意。渔丈人仰天长叹道:“我一心帮你,你却还怀疑我。要是追兵从别处渡江,我又该如何证明自己的清白?就让我以死来消除你的疑虑吧!” 说完,解开缆绳,开船离岸,拔掉船舵,放开船桨,将船底翻转,自己溺亡在了江心。史臣写诗赞叹:“数载逃名隐钓纶,扁舟渡得楚亡臣,绝君后虑甘君死,千古传名渔丈人。” 直到现在,武昌东北通淮门外,还有一座解剑亭,那便是当年伍子胥解下佩剑赠给渔父的地方。伍子胥看着渔丈人投江自尽,叹息道:“我因你得以活命,你却为我而死,这怎能不让人悲痛!” 随后,伍子胥与芈胜进入了吴国境内。

他们走到溧阳时,饥肠辘辘,只能向人乞讨食物。遇到一位女子,正在濑水边上浣洗纱布,竹筐里装着饭食。伍子胥停下脚步问道:“夫人,能否施舍一顿饭给我?” 女子低头回答:“我与母亲相依为命,三十岁了还未出嫁,怎敢给过往的行客售卖饭食呢?” 伍子胥说:“我正处于困境之中,只求一顿饭来维持生命!夫人若能行救济他人的善举,又何必有所顾忌呢?” 女子抬头看到伍子胥相貌魁梧,便说道:“我看您的容貌,不像是普通人,怎能因为些许顾忌,就对您的穷困坐视不管?” 于是打开竹筐,取出一罐浆水,跪着递给伍子胥。伍子胥和芈胜吃了个半饱。女子说:“看您像是要远行,为何不吃饱些?” 二人便又吃了一些,将食物全部吃完。临行前,伍子胥对女子说:“承蒙夫人救命之恩,此恩我铭记于心。我实际上是个逃亡之人,倘若遇到他人,还望夫人不要提及此事!” 女子悲伤地叹息道:“唉!我侍奉寡母,三十岁未嫁,一直坚守贞节,没想到今日因送饭,竟与男子交谈。我已然败坏了道义,失去了贞节,还有何颜面做人!您快走吧。” 伍子胥告别后,走了几步,回头望去,只见这女子抱起一块大石头,投进濑水自尽了。后人称赞道:“溧水之阳,击绵之女,惟治母餐,不通男语。矜此旅人,发其筐筥,君腹虽充,吾节已窳。捐此孱躯,以存壶矩,濑流不竭,兹人千古!”

伍子胥见女子投水,心中感伤不已,咬破手指,在石头上滴血写下二十个字:“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 伍子胥写完,又担心后人看见,便捧土将字掩埋起来。

过了溧阳,又前行三百多里,来到一个地方,名叫吴趋。伍子胥看到一位壮士,额头宽阔,眼睛深陷,模样如同饿虎,声音好似巨雷,正在与一个大汉厮打。众人极力劝阻,却无法制止。这时,门内有一位妇人喊道:“专诸,不可!” 那壮士似乎有所畏惧,立刻收起手,回家去了。伍子胥对此深感奇怪,便向旁人打听:“如此勇猛的壮士,为何会惧怕一个妇人?” 旁人告知:“这是我们乡里的勇士,力大无穷,能敌万人,从不畏惧强权。他平生喜好行侠仗义,见到有人遭遇不平之事,便会竭尽全力相助。刚刚门内呼喊的,是他的母亲。被唤作专诸的,就是这个人的名字。他向来孝顺,对母亲的话言听计从,即便在盛怒之下,听到母亲的声音也会立刻停下来。” 伍子胥感叹道:“这真是一位壮烈之士啊!”

第二天,伍子胥整理好衣衫,前去拜访专诸。专诸出门迎接,询问他的来历。伍子胥详细地说出自己的姓名,以及遭受冤屈的前因后果。专诸问道:“您身负如此大的冤仇,为何不去求见吴王,借兵报仇呢?” 伍子胥说:“我没有能引荐我的人,不敢贸然自荐。” 专诸说:“您说得有道理。今日您光临寒舍,有什么见教呢?” 伍子胥说:“我敬重您的孝行,希望能与您结交。” 专诸十分高兴,便进屋告知母亲,随即与伍子胥结拜为兄弟。伍子胥比专诸年长两岁,专诸便称呼伍子胥为兄长。伍子胥请求拜见专诸的母亲,专诸又让妻子和孩子出来与他相见,还杀鸡做饭,大家相处得如同骨肉至亲一般。伍子胥和芈胜便在专诸家中留宿了一夜。

次日清晨,伍子胥对专诸说:“我打算告别贤弟,前往都城,寻找机会侍奉吴王。” 专诸说:“吴王喜好逞勇且骄横,不如公子光礼贤下士,将来必定会有所成就。” 伍子胥说:“承蒙贤弟指教,我定会牢记于心。日后若有需要贤弟帮忙的地方,万望不要拒绝!” 专诸答应了。三人就此分别。

伍子胥和芈胜继续前行,来到梅里。这里城郭低矮狭小,集市刚刚形成。舟车往来喧闹,伍子胥举目无亲,便将芈胜安置在郊外,自己披头散发,佯装癫狂,光着脚,满脸涂泥,手持一支斑竹箫,在集市中吹奏,四处乞讨。他吹奏的箫曲第一叠是:“伍子胥!伍子胥!跋涉宋郑身无依,千辛万苦凄复悲!父仇不报,何以生为?” 第二叠是:“伍子胥!伍子胥!昭关一度变须眉,千惊万恐凄复悲!兄仇不报,何以生为?” 第三叠是:“伍子胥!伍子胥!芦花渡口溧阳溪,千生万死及吴陲,吹箫乞食凄复悲!身仇不报,何以生为?” 集市中的人都不认识他。(此时是周景王二十五年,即吴王僚七年。)

小主,

再说吴国公子姬光,是吴王诸樊的儿子。诸樊去世后,姬光本应继承王位,但因遵循父亲的遗命,想将王位依次传给季札,所以余祭、夷昧相继即位。等到夷昧去世后,季札不愿接受王位,按理说仍应立诸樊的后人,无奈王僚贪图王位,不肯相让,竟然自立为王。公子光心中不服,暗自怀恨,有了刺杀王僚的想法。只是群臣大多是王僚的党羽,他找不到可以共谋大事的人,只能将怨恨隐忍在心中。于是,公子光找来善于相面的被离,举荐他担任吴市吏,叮嘱他留意寻访豪杰之士,引为自己的辅佐。

一天,伍子胥吹着箫经过吴市。被离听到箫声十分哀伤,再仔细一听,隐隐听出了其中的含义。他出门看到伍子胥,大为惊讶,说道:“我相过的人众多,却从未见过如此相貌之人!” 于是作揖邀请伍子胥进屋,让他坐在上座。伍子胥谦逊推辞。被离说:“我听说楚国杀害了忠臣伍奢,他的儿子伍子胥逃亡到外国,您大概就是他吧?” 伍子胥局促不安,没有回答。被离又说:“我并非要害您。我见您相貌不凡,想为您谋求富贵。” 伍子胥这才诉说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和遭遇。

很快,就有侍从得知此事,报告给了王僚。王僚召见被离,让他带伍子胥进宫相见。被离一方面派人私下将消息告知姬光,另一方面让伍子胥沐浴更衣,一同入朝拜见王僚。王僚对伍子胥的相貌感到惊奇,与他交谈后,发现他很有才能,当即任命他为大夫之职。第二天,伍子胥进宫谢恩,说起父兄的冤仇,咬牙切齿,眼中仿佛要喷出火来。王僚赞赏他的勇气,心中又怜悯他,答应为他兴兵复仇。

姬光早就听闻伍子胥智勇双全,有心招揽他,如今听说他先去拜见了王僚,担心他被王僚重用,心中有些不悦。于是前去拜见王僚,问道:“我听说楚国的逃亡臣子伍子胥投奔到我国,大王觉得他是怎样的人?” 王僚说:“他既贤能又孝顺。” 姬光问:“何以见得?” 王僚说:“他勇猛非凡,与我谋划国事,所言无不切中要害,这是他的贤能之处。他时刻不忘为父兄报仇,向我请求出兵,这是他的孝顺之处。” 姬光说:“大王答应为他复仇了吗?” 王僚说:“我怜悯他的遭遇,已经答应他了。” 姬光劝谏道:“一国之君,不能为了一个普通人兴兵。如今吴楚两国交战已久,却未见大胜。如果为伍子胥兴兵,那就是将个人仇恨置于国家耻辱之上。胜利了,他的仇恨得以消解;失败了,我们的耻辱则会加深,此事万万不可!” 王僚觉得姬光说得有道理,于是取消了讨伐楚国的计划。

伍子胥听说姬光进宫劝谏,心想:“姬光心中另有打算,此时还不能和他谈论对外之事。” 于是辞去大夫之职,不肯接受任命。姬光又对王僚说:“伍子胥因为大王不肯兴兵,辞职不受,心中有怨恨之意,不可再任用他。” 王僚便疏远了伍子胥,听任他离去,只是赏赐给他阳山的一百亩田地。伍子胥和芈胜便在阳山的田野间耕种。

姬光私下前去看望伍子胥,赠送他米粟布帛,问道:“您往来于吴楚两国之间,可曾遇到过像您这样有勇有谋的人?” 伍子胥说:“我算不得什么。我曾见过一个叫专诸的人,那才是真正的勇士!” 姬光说:“希望通过您能与专诸先生结交。” 伍子胥说:“专诸住得离这里不远,我马上召他来,明天早上您就可以见到他。” 姬光说:“既然是有勇有谋的壮士,我理应亲自前去拜访,怎敢召唤他呢?” 于是与伍子胥同乘一辆车,径直前往专诸的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