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回 苏秦合从相六国 张仪被激往秦邦

话说苏秦和张仪,辞别鬼谷先生下山后,张仪前往魏国,而苏秦则回到洛阳家中。家中老母健在,苏秦有一兄二弟,兄长已经过世,只剩寡嫂。两个弟弟分别是苏代和苏厉。一别数年,如今再次团聚,全家欢喜,这自不必多说。

过了几天,苏秦打算出游列国,便向父母请求,变卖家产作为外出的盘缠。母亲、嫂子和妻子都极力劝阻他,说:“季子(苏秦字季子)你不从事耕种收获,也不致力于工商,谋求那十分之一的利润,却想着靠口舌之能博取富贵,放弃现成的家业,去追求尚未得到的利益,日后要是生计无着,可别后悔啊!” 苏代和苏厉也说:“兄长要是真擅长游说之术,为何不去游说周王,在本乡本土也能成名,何必远走他乡呢?”

苏秦遭到全家反对,但他还是去求见周显王,向他讲述自强的策略。周显王把他留在馆舍。然而,周显王身边的人向来知道苏秦出身于农商家庭,怀疑他的言论空洞无用,不肯在显王面前举荐他。苏秦在馆舍滞留了一年多,始终没能得到进身的机会。于是,他发愤回家,变卖了所有家产,得到黄金百镒,制作了黑貂裘衣,购置了车马和仆从,开始游历列国。他四处访求山川地形、人民风土,详尽了解了天下的利弊详情。就这样过了几年,苏秦始终没有遇到赏识自己的人。

后来,苏秦听说卫鞅被封为商君,很受秦孝公的器重,便西行前往咸阳。可等他赶到时,秦孝公已经去世,商君也已被杀。于是,苏秦求见秦惠文王。惠文王把苏秦宣召到宫殿,问道:“先生不远千里来到我国,有什么指教呢?” 苏秦上奏说:“我听说大王想要诸侯割地,您是想安安稳稳地吞并天下吗?” 惠文王回答:“没错。” 苏秦接着说:“大王,秦国东边有函谷关和黄河,西边有汉中,南边有巴蜀,北边有胡貉,这是个四面都有险要关塞的国家。秦国沃野千里,能奋勇作战的士兵有百万之众。凭借大王的贤明,以及众多的百姓,我愿意献上谋略,效力于大王,帮助您兼并诸侯,吞并周室,称帝而统一天下,这简直易如反掌。怎么能安坐不动就成就大事呢?”

惠文王刚刚处死商鞅,心里厌恶游说之士,便推辞说:“我听说‘羽毛没长丰满,就不能高飞。’先生所说的,我心有余而力不足,再等几年,兵力稍充足些,我们再商议。” 苏秦只好退下。

苏秦又把古代三王五霸通过攻战而得天下的策略,整理成一本书,共有十多万字,第二天献给秦王。秦王虽然留下阅读,但根本没有任用苏秦的意思。苏秦又去拜见秦国相国公孙衍,公孙衍嫉妒他的才能,也不替他引荐。

苏秦在秦国又滞留了一年多,百镒黄金全都花光了,黑貂裘衣也破旧不堪,实在想不出办法。于是,他卖掉车马仆从作为路费,背着行囊徒步回家。父母见他如此狼狈,对他辱骂一番。妻子正在织布,看见苏秦回来,都不肯下织布机相见。苏秦饿得厉害,向嫂子讨口饭吃,嫂子借口没有柴禾,不肯为他做饭。有诗为证:

富贵途人成骨肉,贫穷骨肉亦途人;

试看季子貂裘敝,举目虽亲尽不亲。

苏秦忍不住落泪,叹息道:“我一身贫贱,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母亲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罪过啊!” 于是,他在书箱中翻找,找到了太公的《阴符》一书,忽然领悟道:“鬼谷先生曾说:‘要是游说失意,只需熟读这本书,自然会有进益。’” 于是,他闭门钻研,务求穷尽其深奥的道理,昼夜不停。夜里困倦想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流满了双脚。

苏秦对《阴符》有所领悟后,又将列国的形势细细揣摩。就这样过了一年,天下大势如同在他掌心一般清晰。他自我安慰道:“我有如此学问,去游说各国君主,难道还不能让他们拿出金玉锦绣,让我获取卿相之位吗?” 于是,他对弟弟苏代和苏厉说:“我的学问已经学成,获取富贵就像寄放东西一样容易。弟弟们可以资助我出行的费用,让我去游说列国。倘若有出人头地的那一天,我一定会提携你们。” 苏秦又把《阴符》的内容讲解给弟弟们听。苏代和苏厉也有所领悟,于是各自拿出黄金,资助苏秦出行。

苏秦辞别父母、妻子和嫂子,打算再次前往秦国。他心里琢磨:“当今七国之中,只有秦国最为强大,可以辅助成就帝业。无奈秦王不肯任用我。我如今再去,倘若还像之前那样,有何颜面再回故乡?” 于是,他想到一个排斥秦国的策略,必须让列国同心协力,孤立秦国的势力,这样自己才能有立足之地。于是,苏秦向东前往赵国。

当时,赵肃侯在位,他的弟弟公子成担任相国,号称奉阳君。苏秦先去游说奉阳君,可奉阳君不喜欢他。苏秦只好离开赵国,向北前往燕国,求见燕文公,但燕文公身边的人都不帮他通报。苏秦在燕国待了一年多,钱财用尽,在旅店里忍饥挨饿。旅店的人可怜他,借给他一百钱,苏秦才得以维持生计。

小主,

恰好燕文公外出巡游,苏秦在道路左边伏地拜见。燕文公问他姓名,得知是苏秦后,高兴地说:“我听说先生当年曾献上十万字的策论给秦王,我心里十分仰慕,只恨没能读到先生的文章。如今先生有幸来教导我,这是燕国的荣幸啊!” 于是,燕文公掉转车头回朝,召苏秦入宫相见,恭敬地向他请教。

苏秦上奏说:“大王身处战国之列,拥有两千里土地,几十万兵甲,六百辆战车,六千匹战马。然而,与中原各国相比,还不到一半。但燕国却听不到金戈铁马的声音,看不到兵败将亡的危险,能够安居乐业,大王可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燕文公说:“我不知道。” 苏秦又说:“燕国之所以没有遭受战争,是因为赵国作为屏障在前面遮挡。大王不知道与近处的赵国交好,反而想割地讨好远方的秦国,这不是太愚蠢了吗?” 燕文公问:“那该怎么办呢?” 苏秦回答说:“依我之见,不如与赵国合纵相亲,进而联合列国,让天下合为一体,共同协力抵御秦国,这才是百世的安稳之计。”

燕文公说:“先生倡导合纵来使燕国安定,这是我所希望的,只是恐怕诸侯不肯参与合纵啊。” 苏秦又说:“我虽然不才,但愿意面见赵侯,与他定下合纵的盟约。” 燕文公十分高兴,资助苏秦金帛路费,提供高车驷马,还派壮士送苏秦到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