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始事晋,夙初有土;武世晋卿,籍为赵主。
胡服虽强,内乱外侮;颇牧不用,王迁囚虏。
云中六载,余焰一吐。
王贲的捷报传到咸阳,秦王十分高兴,赐给王贲一封手书,大致内容是:
将军一出兵就平定了燕国和代国,奔驰两千余里,与你的父亲相比,劳苦功高,不相上下。尽管如此,从燕国到齐国,归途正好顺路。齐国还存在,就如同人身上还缺一条手臂,希望凭借将军的余威,顺势攻打齐国。将军父子,对秦国的功劳无人能及!
王贲收到书信后,便率领军队攻取燕山,朝着河间方向南下。
再说齐王建听从相国后胜的建议,不救援韩国和魏国,每当秦国灭掉一个国家,他反而派使者前往秦国祝贺。秦国又用大量黄金贿赂齐国使者,使者回国后,详细讲述秦王对待齐国的优厚之处,齐王认为与秦国的和好关系可以依靠,便不修整战备。等到听说其他五国全部灭亡,齐王建内心不安,与后胜商议后,才开始发兵守卫齐国西部边界,以防备秦军突然袭击。却没想到王贲的军队经过吴桥,直接进犯济南。自从齐王建即位以来,四十四年没有遭受战争,百姓安居乐业,从未演练过武艺。况且秦军强大残暴,早已有所耳闻,如今数十万秦军如泰山压顶般袭来,齐国百姓怎能不害怕,又有谁敢去抵抗呢?王贲从历下、淄川,径直进犯临淄,一路上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临淄城中,百姓四处逃窜,城门无人把守。后胜束手无策,只得劝说齐王建投降。王贲的军队不费一兵一卒,在两个月内,就占领了山东的全部土地。秦王得知捷报后,传令说:“齐王建采用后胜的计策,断绝与秦国的使者往来,想要作乱,如今幸好将士们全力以赴,齐国才得以灭亡。本应将他们君臣全部处死,念及齐王建四十多年来对秦国的恭顺之情,免去他的死罪,可以将他和妻子儿女迁徙到共城,官府每天供给一斗粮食,让他度过余生。后胜就在当地斩首。” 王贲奉命处死后胜,派吏卒押送齐王建,将他安置在共城。共城只有几间茅屋,位于太行山下,四周都是松柏,荒无人烟。齐王建的宫眷虽然离散,但还有数十口人,一斗粮食不够吃,官府又不按时供给。齐王建只有一个年幼的儿子,半夜因饥饿啼哭,齐王建悲伤地起身独坐,听到风吹松柏的声音,想起:“在临淄时,是何等的富贵!如今误听奸臣后胜的话,以至于亡国,在这穷山之中挨饿,后悔也来不及了!” 于是,他泪流不止,没过几天就去世了。宫中的人都逃走了,他的儿子也不知所终。传言说齐王建是饿死的,齐国人听说后都很哀伤,为此创作了一首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松耶柏耶?饥不可为餐。谁使建极耶?嗟任人之匪端!
后人将这首歌称为 “松柏之歌”,大概是在责怪后胜误国。回顾齐国的历史,始祖陈定是陈厉公佗的儿子,在周庄王十五年,为躲避灾祸逃到齐国,于是在齐国为官,将陈姓改为田氏。传了几代到田桓子无宇,又再传一代到僖子乞,乞通过厚施恩惠赢得民心,田氏家族日益强大。乞的儿子田恒弑杀齐国国君,又传了三代到太公和,太公和篡夺齐国政权,称侯;又传了三代到威王时,齐国更加强大,称王;又传了四代到王建时,齐国灭亡。史臣称赞道:
陈完避难,奔于太姜;物莫两盛,妫替田昌。
和始擅命,威遂称王。孟尝延客,田单救亡。
相胜利贿,认贼为祥。哀哉王建,松柏苍苍。
这一年是秦王政二十六年,此时六国已全部被秦国兼并,天下实现了大一统。秦王觉得六国曾与秦国一样并称王号,这样的名号不够尊贵,便想更改称号称帝。但早年曾有东西二帝的提议,他认为这不足以流传后世、威震四方。于是,秦王参考上古的君主称号,觉得三皇五帝的功德在三王之上,而秦国的德能兼具三皇,功绩超越五帝,便将 “皇” 与 “帝” 两个字合并,称自己为 “皇帝”。他追尊自己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又因为周公制定了谥法,其中存在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主的情况,秦王认为这不符合礼仪规范,于是决定从今往后废除谥法。他宣称:“我是始皇帝,后世子孙就用数字来计数,二世、三世,直至百千万世,传承无穷无尽。” 天子自称为 “朕”,臣下奏事时称天子为 “陛下”。秦王召集能工巧匠,将和氏璧雕琢成传国玺,上面刻着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的字样。此外,秦王还推崇终始五德的传承学说,认为周朝属火德,而水能灭火,秦国顺应水德的运势,所以衣服和旌旗都崇尚黑色。水的成数是六,因此各种器物的尺寸都采用六这个数字。将十月初一作为正月,朝廷的朝贺活动都在这个月举行。由于 “正” 和 “政” 读音相同,为了避讳皇帝的名讳,就把 “正” 字的读音改为 “征”。“征” 并非吉祥的字眼,但这是始皇帝的旨意,人们都不敢对此发表异议。
尉缭看到始皇意气骄满,频繁变更制度,私下感叹道:“秦国虽然统一了天下,但元气已经损耗了!这样还能长久吗?” 于是,他和弟子王敖在一个夜晚悄然离去,不知去向何方。始皇询问群臣:“尉缭为什么抛弃我离开呢?” 群臣都说:“尉缭辅佐陛下平定四海,功劳最大,他也期望能像周朝的太公、周公那样得到裂土分封。如今陛下尊号已经确定,却没有实施论功行赏的典制,他感到失望,所以离开了。” 始皇问道:“周朝分封诸侯的制度,现在还能实行吗?” 群臣都说:“燕、齐、楚、代等地,距离遥远难以治理,不设置诸侯王就无法镇守。” 李斯提议道:“周朝分封了数百个诸侯国,其中同姓诸侯居多,后来他们的子孙相互争斗,没有尽头。如今陛下统一海内,应该将天下都设置为郡县,对于有功之臣,给予丰厚的俸禄,但不给予他们一尺土地、一个百姓的统治权,断绝战争的根源,这难道不是长治久安的策略吗?” 始皇听从了李斯的建议,将天下划分为三十六郡。这三十六郡分别是:
内史郡、汉中郡、北地郡、陇西郡、上郡、太原郡、河东郡、上党郡、云中郡、雁门郡、代郡、三川郡、邯郸郡、南阳郡、颍川郡、齐郡(即琅玡郡)、薛郡(即泗水郡)、东郡、辽西郡、辽东郡、上谷郡、渔阳郡、钜鹿郡、右北平郡、九江郡、会稽郡、鄣郡、闽中郡、南海郡、象郡、桂林郡、巴郡、蜀郡、黔中郡、南郡、长沙郡。
当时北方有匈奴的侵扰,所以渔阳、上谷等郡管辖的地域最小,设置戍守进行防卫。南方水乡安定,因此九江、会稽等郡管辖的地域最大。这些都是李斯安排调度的。每个郡设置守尉一人、监御史一人。秦朝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销毁,铸造了十二个金人,每个金人重达千石,放置在宫廷之中,以应和 “临洮出现巨人” 的祥瑞之说。秦朝还将天下的富豪迁徙到咸阳,共计二十万户。又在咸阳北面,仿照六国的宫室,建造了六所离宫。还修建了阿房宫。提拔李斯为丞相,赵高为郎中令。对那些有功的将帅,如王贲、蒙武等人,各封万户,其他将领有的封数千户,都按照他们所封户数应得的赋税,由官府统一支付。此后,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频繁出游巡视,修筑 “万里长城” 抵御匈奴,百姓苦不堪言,难以维持生计。到了秦二世时,统治更加暴虐,陈胜、吴广等人便纷纷起义,最终导致秦朝灭亡。史臣作《列国歌》道:
东迁强国齐郑最,荆楚渐横开桓文,
楚庄宋襄和秦穆,迭为王霸得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