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蘧公孙书坊送良友 马秀才山洞遇神仙

马二先生便把差人怎么找上门,自己如何商量,前前后后的经过都说了一遍:“我把选书的九十二两银子都给了他,才把枕箱赎回来,现在总算是平安无事了。这银子是我一时意气用事,为朋友帮忙,也没打算让你还。不过这事儿得跟你说清楚,明天派人到我那儿把箱子拿回来,要么劈开,要么直接烧了,可别再留着惹麻烦!”蘧公孙听后大吃一惊,连忙搬来一把椅子放在中间,把马二先生按在椅子上,自己倒头拜了四拜。接着请马二先生留在书房,自己跑到内室,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妻子鲁小姐,还感叹道:“像这样的才是真正的斯文骨肉朋友,有情有义!结识了这样的正人君子,这辈子也算值了!看看我娄家表叔,结交了那么多人,结果一个个出丑丢人,要是他们听到马二先生的义举,不得羞愧死!”鲁小姐也非常感激,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招待马二先生,饭后还派人去把箱子取回来销毁了。

第二天,马二先生来向蘧公孙辞别,说要去杭州。蘧公孙挽留道:“长兄才刚相聚,怎么这么快就要走?”马二先生解释说:“我本来就在杭州选书,文海楼请我来选这部书,现在已经选完了,留在这儿也没别的事儿。”蘧公孙又说:“书选完了,不如搬到我这儿住,方便早晚请教。”马二先生婉拒道:“你现在的情况还不适合养客。而且杭州各书店还等着我去选考卷,有些收尾的事儿得处理,没办法,只能走了。倒是你要是有空,不妨去西湖走走,那儿的山水风光,说不定能激发不少文思。”

蘧公孙见留不住,便想摆酒席为他饯行。马二先生推辞说:“我还得去别的朋友家告别,就不麻烦了。”说完就告辞离去,蘧公孙一直送到门外。第二天,蘧公孙封了二两银子,准备了些熏肉小菜,亲自到文海楼为马二先生送行,还拿了两部新选的墨卷回去。

马二先生上船后,一路来到断河头,打听文瀚楼书坊的位置,原来和文海楼是一家,便到那儿住下。住了几天,没什么新的文章要选,他身上带了些钱,就想着去西湖逛逛。

这西湖,堪称天下第一真山真水的绝美景致。且不说灵隐寺的幽静深邃、天竺寺的清新雅致,单是从钱塘门出来,路过圣因寺,踏上苏堤,中间是金沙港,转过弯就能望见雷峰塔,再走到净慈寺,这一路走来,足足有十多里。沿途五步一座楼,十步一座阁,这边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楼台,那边是竹篱环绕、茅草搭顶的村舍;一会儿是桃花柳树争奇斗艳,一会儿是桑麻遍野绿意盎然。路边卖酒的店铺青帘高高扬起,卖茶的摊子红炭烧得正旺,男男女女、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比起传说中的“三十六家花酒店,七十二座管弦楼”,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

马二先生独自一人,揣着几文钱,步出钱塘门。他在路边的茶亭里坐下,要了几碗茶解渴,随后慢悠悠地走到西湖边的牌楼前,寻了个地方坐下歇脚。不多时,一船又一船从乡下来西湖烧香的妇女划了过来。这些妇人都梳着挑鬓头,穿着各色衣裳,有的身着靛蓝布衫,有的穿着青绿色裙袄,年轻些的则套着鲜艳的红绸单裙。她们的模样各异,有些看着清秀些的,却都是一张大而圆的白脸,配着高高的颧骨;也有不少脸上带着疤痕、生着麻点、长着疥癣的。不过一顿饭的功夫,就来了五六船人。这些妇女身后都跟着自家丈夫,男人们肩上扛着一把油纸伞,手里拎着衣包,众人一上岸,便各自朝着不同的庙宇走去。马二先生随意扫了一眼,并未放在心上,起身又往前走了一里多路。

往前没走多远,西湖沿岸接连出现几家酒店。店门口挂着油光水滑、膘肥肉美的羊肉,柜台上的盘子里盛着热气腾腾的卤猪蹄、泡发的海参、香糟鸭和鲜鱼,锅里煮着翻滚的馄饨,蒸笼上还冒着热气,屉里摆着一个个硕大的白面馒头。马二先生摸摸口袋,囊中羞涩,没钱买这些美味,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喉咙里不住地咽唾沫。最后,他走进一家面店,花了十六个钱,买了一碗素面充饥。可一碗面下肚,肚子还是没饱,他又挪步到隔壁的茶室,要了一碗茶,花两个钱买了几片酱姜嚼着,这才觉得嘴里有了些滋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吃完后,马二先生出了茶室。此时,西湖边柳荫下停着两只游船,船上的女客们正在换衣裳。一位女子脱去深黑色的外套,换上一件水田纹的披风;另一位褪去天青色外衣,披上绣着八团图案的玉色华服;还有一位中年妇人,将宝蓝色缎衫换下,穿上一件天青色镶金线的绣衫。她们身后跟着的十几个女伴,也纷纷更换衣装。这三位女客身旁各有一个丫鬟,手持黑纱团扇,替主子遮挡阳光。她们步态优雅地缓缓上岸,头上珍珠钗环在阳光下泛着莹白的光,裙间的玉佩相互碰撞,发出叮叮当当的脆响。马二先生低着头,目不斜视地从她们身边匆匆走过。

马二先生继续前行,走过六桥,拐了个弯,周围的景致变得有些乡野气息。路边时不时出现一些停放棺材的厝基,一路上荒草丛生,走了一两里路,景色也没什么变化,反倒让人觉得有些厌烦。马二先生有些意兴阑珊,想打道回府,正巧遇见一个路人,便上前问道:“前面还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吗?”那人答道:“转过弯就是净慈寺和雷峰塔,怎么会不好玩?”马二先生听了,又打起精神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