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帅率领大军班师回京,经过漫长的行程,终于抵达京城。他将部队驻扎在城外,第二天天刚亮,便与张永一同带领徐鸣皋等十位立下战功的英雄进城向朝廷复命。黄门官得知消息后,立即向武宗皇帝启奏。此时武宗正在早朝,听闻杨一清班师回朝,当即传旨宣召他们进宫。
黄门官传达旨意后,杨一清、张永便带着徐鸣皋等人入朝觐见。在金殿之上,众人整齐地俯伏在台阶之下,行三呼大礼。武宗皇帝命他们起身,众人谢恩后,退到一旁站立。武宗先是温言慰问了一番,随后详细询问了此次讨贼的经过。杨一清将所有情况如实上奏,并禀报道:“逆藩安化王已被押解至京城,等候圣上发落。”
武宗听闻,即刻下令将寘鐇送交刑部监禁,等候最终裁决。张永接着向皇帝奏报,详述杨一清在讨贼过程中的勤勉辛劳,徐鸣皋等人的英勇无畏,以及仇钺的足智多谋,强调只有破格奖赏,才能酬谢他们的功绩。武宗听后龙颜大悦,当场加封杨一清为吏部尚书,同时授予武英殿大学士之职;传旨加封仇钺为咸宁伯;徐鸣皋等人皆封为将军,并表示日后若再立功,将进一步升迁奖赏。众人纷纷谢恩。武宗又下旨调拨库银三万两,用于犒赏三军,并命徐鸣皋暂时统领随征各军,同时让杨一清即刻入阁,兼管吏部事务。杨一清和徐鸣皋再次出班谢恩,随后武宗退朝,众官员也各自散去。
第二天,武宗颁布旨意,下令将寘鐇斩首示众。至此,安化王之乱彻底平定,朝廷恢复太平。杨一清入阁处理政务后,朝廷内外纪律严明,君臣一心,共同治理天下。
然而,宁王宸濠在七子十三生、十二位英雄破了余半仙的迷魂阵后,虽有所收敛,但谋逆之心从未消除。得知杨一清成功讨平寘鐇,徐鸣皋等人也被朝廷重用,他不敢贸然起兵,只能暗中蓄养叛党,等待合适的时机。
再说张永,自跟随杨一清讨平寘鐇后,深受武宗宠幸,与江彬一同参与朝中事务。江彬为了独揽大权,多次诱导武宗外出巡游。武宗被江彬迷惑,频繁出巡。加上义子钱宁也参与政事,朝政逐渐变得混乱不堪。正德九年正月,乾清宫发生火灾;八月,京师发生地震;十二年夏天,京师遭遇大旱。杨一清入阁后,看到连年灾异,又因武宗频繁出巡,朝臣多次劝谏无果,便毅然上疏,陈述时政得失,直言批评钱宁、江彬等皇帝身边的宠臣。这一举动让钱宁和江彬对他恨之入骨。江彬咬牙切齿地说:“杨一清这老东西太可恶了!得想个办法把他赶出朝廷,我们才能随心所欲。”钱宁则阴险地说:“这有何难,我们可以如此这般行事,保证让那老匹夫很快就得罪圣上。”
两天后,果然有艺人编造谣言,诬陷杨一清妄议国政、专横跋扈、欺凌朝臣,还与外臣勾结。这天,武宗正在欣赏歌舞、饮酒作乐,艺人趁机将这些谣言告诉了武宗。武宗竟然信以为真。第二天上朝时,当面斥责杨一清这些所谓的“罪状”。杨一清吓得冷汗直流,急忙磕头奏道:“臣世代蒙受国恩,即使肝脑涂地也难以报答万一,怎敢在朝廷专权跋扈?恳请圣上明察暗访。如果真有这些事,请治臣不忠之罪;若没有,必定是有人恶意造谣,迷惑圣听,也请圣上查出造谣之人,治其诬蔑之罪,这样国家幸甚,微臣幸甚。”武宗听后,却笑着说:“朕刚才只是开玩笑,卿何必如此认真?朕难道不知道你一向忠诚正直,怎会做出这些事?卿不要放在心上。”杨一清又磕头谢罪道:“臣确实有罪,只愿圣上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臣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武宗听了这话,微微有些不悦,说道:“贤臣自然应该亲近,但不知朕所亲近的小人是谁?想必你有所耳闻。”杨一清见武宗不高兴,赶忙磕头解释:“陛下英明神武,怎会不知亲贤臣、远小人?臣之所以上奏,只是希望陛下防患于未然,不要被小人迷惑,这也是臣报答陛下的一片心意,还望陛下明察。”武宗见杨一清言辞委婉,这才消了怒气,退朝回宫。
散朝后,杨一清回到家中,心中暗想:“如今圣上偏听偏信,我若继续留在朝廷,恐怕难以善终。不如辞官回乡,还能保全晚节。”于是,他对夫人田氏说:“我今年已过六十,身体日渐衰弱,儿子还未长大成人。如果一直贪恋官位,并非明智之举。况且如今宦官专权,我生性刚直,言行举止常常得罪人。虽然现在圣恩正隆,但难以长久。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万一哪天圣上改变心意,我一世英名毁于一旦,那就不好了。不如趁现在急流勇退,辞官回乡,做个悠闲的农夫,安享晚年。至于功名,自有后人评说,不必过于在意。我心意已决,夫人觉得如何?”田夫人听后,赞同道:“老爷考虑得很对。现在钱宁、江彬之流专权,朝政混乱,圣上又十分宠幸他们。老爷刚直不阿,难免会被他们忌恨。辞官确实是保全之道,只是不知道圣上会不会批准?”杨一清说:“不瞒夫人,今早圣上还当面斥责我揽权专政。我告诉圣上这是小人造谣,并劝他‘亲贤臣、远小人’,可圣上不仅不听,反而不高兴。我看这情形,只怕圣上会听信谗言。与其晚节不保,不如趁早离开。我料想圣上会批准我的请求,钱宁他们正巴不得我走,即便圣上想挽留,他们也会怂恿圣上批准。只要我在奏章里言辞恳切,一定能获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时,杨一清的儿子杨克贤年仅十三岁,听了父母的这番话,恭敬地说:“爹爹方才说的话很有道理。在孩儿看来,做官虽然风光,但也很辛苦。每天天还没亮就要上朝,还要向皇帝磕头,跪着奏事。年轻人还能承受,像爹爹这么大年纪,早起晚睡,实在太辛苦了。做官固然重要,古人说‘显亲扬名’,确实如此。但一直做下去,也没什么意思。不如听爹爹的话,辞官回家。每天不用早起,闲暇时可以和朋友下棋、看书,或者和母亲聊天,教导孩儿知识,在家享福多好。等爹爹百岁之后,孩儿也长大了,那时孩儿去考状元,像爹爹一样做大官,为国家立功,再学爹爹辞官归隐。”杨一清听了儿子的话,十分高兴,笑道:“好,为父明日就上朝奏请辞官。”
片刻后,午饭摆好,夫妻父子用过饭后,杨一清命家丁去请徐鸣皋等人来府中,说有要事相商。家丁领命而去,不久,徐鸣皋等十位英雄便齐聚相府。杨一清与他们分宾主坐下,徐鸣皋率先问道:“丞相召见,不知有何吩咐?”杨一清叹了口气,说道:“诸位将军有所不知,如今朝廷宦官专权,钱宁、江彬深得圣上宠幸,朝政混乱不堪。老夫年事已高,无力回天,与其尸位素餐,不如辞官还乡。诸位将军都是国家栋梁,一向忠义,所以特意请你们来。老夫辞官后,希望诸位将军以报效国家为重,一心铲除奸恶。宁王宸濠虽然还未公然反叛,但迟早是大患,将来还要靠诸位将军竭力征讨,以保国家安定。老夫辞官也是无奈之举,还望诸位将军听我一言,共同勉励。”杨一清这番话情真意切,满含对众人的不舍与期望。徐鸣皋等人会作何回应?且听下回分解。
杨元帅率领大军班师回京,经过漫长的行程,终于抵达京城。他将部队驻扎在城外,第二天天刚亮,便与张永一同带领徐鸣皋等十位立下战功的英雄进城向朝廷复命。黄门官得知消息后,立即向武宗皇帝启奏。此时武宗正在早朝,听闻杨一清班师回朝,当即传旨宣召他们进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