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陶俑记

为了验证这个猜想,团队开始尝试复原秦朝的制俑工艺。他们按照古籍记载,用当地的黄土和细沙混合,制作陶胎。然而,无论怎么调整配方,烧出来的陶俑要么开裂,要么变形,根本无法达到真品的水准。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时,一个意外的发现打破了僵局。在清理一个破损的陶俑时,考古队员在它的足底发现了刻字——"宫臧"。经过考证,这是秦朝工匠的名字。顺着这条线索,更多陶俑上的刻字被发现:"成"、"得"、"申"......这些名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匠人。

陈教授恍然大悟。他推测,秦朝采用了"流水线+个性化"的制作方式。先由专人制作统一规格的躯干,再分配给不同的工匠捏塑面部。每个工匠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手法,这才造就了兵马俑千人千面的奇观。

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些工匠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塑造出如此逼真的人脸?更让人费解的是,为何有的陶俑眼神中带着忧郁,有的却透着英气,仿佛真的有灵魂寄宿其中?

为了寻找答案,陈教授走访了周边的村落。在一个名叫"陶王村"的地方,他遇到了一位九十多岁的老陶匠。老人坐在土窑前,慢悠悠地转动着陶轮:"要说这捏脸的手艺,我们村祖祖辈辈都传着个口诀——'三分看骨相,七分看神韵'。"

老陶匠拿出一块陶泥,三两下捏出个小人头。虽然简单,却神态毕现。"你们看这眼睛,"老人用竹签挑出眼窝,"眼尾微微上挑,看着就精神;要是往下耷拉,人就显颓唐。还有这嘴角的弧度,差一分味道就变了。"

陈教授茅塞顿开。他回到考古队,组织大家研究陶俑的面部特征。通过大量数据分析,他们发现这些陶俑的五官比例,竟然符合现代的"黄金分割"理论。更神奇的是,不同军种的陶俑,面部特征也有所不同:步兵俑棱角分明,透着坚毅;骑兵俑颧骨较高,适应草原风沙;而军吏俑则面容沉稳,自带威严。

就在研究取得突破时,一场意外改变了一切。一天深夜,值班的小李听见俑坑里传来奇怪的响动。他壮着胆子打着手电筒查看,竟发现一尊跪射俑的头部微微转动,原本平视前方的眼睛,此刻正盯着他。

小主,

小李吓得跌坐在地,手电筒滚落在地。等其他队员闻声赶来,却发现陶俑恢复了原样,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这件事在考古队里引发了不小的震动,有人提议暂停发掘,也有人认为是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