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人是两个中年儒生,其中一个身材中等,稍稍偏瘦,举止儒雅风度翩翩,双颊蓄着的美髯平添几分出尘脱俗;另一位较为高挑,不胖不瘦,相貌堂堂,五官柔和,皮肤白皙,用这个时代的审美观衡量是个标准的美男子。
这些日子金陵城人满为患,虽然是休沐日,作为江宁府主官的王安礼仍是忙的脚不沾地,吃住都在城里府衙。贵客登门,便由王安礼之子王旉接待,王棣、王桐陪同左右。
那位“美髯公”王棣是认识的,祖父在世时,其曾往半山园执晚辈礼拜见王安石。一晃数年,这人虽然已入了仕途,身上却没有丝毫官气,文人的儒雅倒是深了几分。
这人便是世称“淮海先生”的秦观秦少游了,论说起来他与王家算是有些渊源。
元丰七年时,苏轼途经江宁时,向王安石力荐秦观的人品才学,后又致书道:“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
后秦观赴金陵半山园拜见王安石,数日往来后,王安石赞许秦诗“清新似鲍(照)、谢(灵运)”,予以肯定,并向朝廷举荐其才。
在苏轼的延誉、王安石的勉励之下,秦观终于脱颖而出。仅过了一年,三十七岁的秦观在元丰元年和元丰四年两度科举折戟沉沙后,终于高中进士。
高邮虽距金陵不远,这却是王安石去世后秦观首次来半山园。
另一位大帅哥名气比秦少游还要大上一分,正是有“词家之冠”和“词中老杜”之誉的清真居士周邦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周美成少年落魄不羁,后在太学读书,神宗时因献《汴京赋》为太学正。哲宗时曾任庐州教授,如今任溧水县令。
时人有“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之评。
其精通音律,创制不少新词调,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珑四犯》等。词作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且浑厚、典丽、缜密,乃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
二位词坛大咖联袂来访,是半山园许久未有之事。
王安石余荫犹存,王安礼仍是朝廷要员,人走茶未必凉。但半山园远无昔日光景也是不争的事实。王安石在朝时虽说树敌无数,但只是政见不同所致,与人品无关,事实上其在文坛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退居半山园时,便时有文人士子来访。
宾主一番寒喧,只谈交情,不论政事,倒也其乐融融。
话题终究还是引向金陵的花魁盛事,周、秦二人赞叹了一番六朝都会的繁盛,免不了叹服王安礼治理用政之才干。
新旧党争,这二人算是旧党,与王安礼是站的同一队,自然更亲近些,对王安石则纯粹是文人间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