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花魁盛会(十一)

大宋河山 品涩居士 1681 字 13天前

熙宁年间,汴京始有选花魁之雅事,谓之“评花榜”。

花榜之评,评选的项目,除了容貌、神态、言语之外,还有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排名有时则仿照科举考试,分一二三甲、状元、榜眼、探花。

此般风雅之事随即风行大宋,但最有名的莫过于汴京、金陵、杭州这等都会城市。

文化与娱乐相结合,催生出的产物也可视作艺术,这就难怪各大头牌、清倌人绞尽脑汁、费尽心思要藉此更上层楼了。

只是,虽然每个参赛ji者都有拥趸,但财力支撑只占评选的五成,推选出来的五位裁判手中的票同样重要。

这与后世选秀大会评判由专家评审和观众投票组合是一致的,关于娱乐,一脉相承,传承有序。

“品、韵、才、色”四等,“色”是肉眼可见的,但既然是青楼头牌,姿色自是百里挑一的;“才”,涵盖琴棋书画、吹拉弹唱,还有写诗作词等,能被称作“才女”的清倌人自然更受追捧;“韵”,则是指ji者所表露出来的韵味,所胜者更在才、色之上;“品”,自是指ji者的综合素质已达上品,可细细品鉴。

事实上,到了前十六强,大抵可以全部跻身所谓的《金陵十三钗》了,文人雅致,当不舍划去另三姝。是以,这也算是另类的“青史留名”。

至于《金陵ji品》,则是囊括各大名流才子对今次参赛花魁者中的佼佼者的评价,自是以赞誉为主,而少吹毛求疵之语。涵盖面大,却也是公开、公正、公平。

参赛者终有所得,且满足了观赛者的猎奇探艳之心,端的是盛世佳话,普天同庆。

此番灯红酒绿的靡靡之音原本是李之问最最向往的,才子风流嘛,这等烟花场所平日里可没少去。

江宁府通判李节大人素以清正耿直着称,便连王知府的面子也不给,可是鼎鼎有名的孤臣君子。但他膝下的这位独子却是不肖其父,才情是有的,纨绔之气更是有的,心心念念的是才子佳人的风月美谈。当然,“佳人”不在深闺,而在青楼。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风流自是需要本钱的,稍高档些的楼船最低消费是一户普通人家一月的开销,流连风月场所非寻常人可以为之。当然,似柳三变这等的奇才除外。

李之问自是未有柳永那般惊才绝艳的才情,入了青楼,一应消费用度少不了一个子。如此一来,饶是李家颇有些家财,李通判也是大呼吃不消,几度叱责无果后遂定下每月零用之额度。

李之问,手里可挥霍的闲钱着实不多,却因了一时之妒与王棣立了赌约。一千两银子呐,若是输了,那才是真真要命。

心下忐忑不安,与几位友人坐在偏僻的角落,李衙内尽量将身子缩在阴暗处——李通判虽然溺爱独子,在人前却“目光如炬”,示人以严父形象。父子二人倒也默契,人前人后的表现截然不同,很是上演了一番书香门第家风严谨的正气戏码。在此等场合让李节见着,众目睽睽之下少不得被训斥一番,李之问虽说心中难定,也不愿出这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