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一寸金

大宋河山 品涩居士 1654 字 10天前

太宗赵光义在雍熙二年有诏:“凡(考官)亲属就举者,籍名别试”。从此以后别头试成为一种制度延续下去。

稍顷,有差役逐个发放稿纸,又有差役高举木牌从各个考舍前慢慢走过,不时提醒考生看清木牌上写的字。

王棣走到考舍门口,看那木牌上写了数列字,便是经义题目了,心中默念了两遍,记了下来。

那题目只有寥寥数字,差役步子缓慢,若有考生没记住题目,那也怪不得人了。

嗯,考场严禁喧哗,也不允许向主考官或监考官提问,若是没看清考试题目,那真是活该。

元佑朝进士科又分经义和诗赋二科取士,二者皆考策、论,不同之处是首场一考经义一考诗赋。

王棣选的是经义科,也就是摘取经书中的一句话试论之,议论文嘛,字数不得超过五百。

神宗朝时,王安石变法关于科举作了大幅度的变动,规定参加进士考试的,任选《诗》、《书》、《易》、《周礼》、《礼记》中一种,谓之“本经“或“大经“,并兼论《论语》、《孟子》,谓之“兼经“;考试共有四场:第一场试本经,第二场试兼经,外兼大义十道。这两场考试,只要通晓主旨大义即可,不必局限于注疏讲说。

元佑朝初,司马光尽废新法,《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去岁,又将进士分为诗赋进士与经义进士两种。经义科只考一场,本经与兼经在同一日完成。

不过,关于“本经”与“兼经”,这些年似乎有模糊甚至颠倒的趋势。《论语》与《孟子》愈来愈被文人士子重视,这也正好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如此大环境下,科举的题目也相应有了变化。此次江宁府乡试,李通判出的经义题中,八道备选题中,《论语》与《孟子》赫然占了三道。

看清了考题,王棣无可无不可的抿了抿嘴。

他可是要“写”《四书章句集注》的,三道兼经题自不消说,五道本经题中有两道摘选于《中庸》与《大学》。

感觉有点欺负人哦。

他笑了笑,呃,还是有些犯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