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国以兵为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漕运以汴河为主。”
汴河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及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唯汴河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富,并山泽百货,悉由此路而进。
由此足见,汴河乃建国之本。
王棣前世偏好历史,对极尽繁荣的北宋都城相关事宜颇感兴趣,如今身临其境,仿似看到一幅历史巨卷在眼前缓缓展开。
但见河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众多的船只停泊其上,或中转货物,或旅途交班,或泊岸避风,或接受巡查,或逆水拉纤,或休息观光,或购物交易,或寻亲访友,或邂逅相逢,或烧香还愿等等。
河面浩荡,港口处达三十丈之宽,漕船、商船、官船甚至还有水军战船将偌大的港湾挤得满满当当。好在有众多人手各司其职,调度得当,倒不显杂乱不堪。观此景象,王棣浮想翩翩。北宋定都开封,是经过一番激烈争论的。最终选择了开封,其他因素暂且不论,其中是和汴河等河流方便的漕运以及黄河所带来的丰富的水资源分不开的。北宋时期,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等河流横贯东京城,将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一带的物资源源不断的运抵京都,从而使开封处于“天下之枢”,“万国咸通”的有利地位。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汴河就没有东京城的繁荣。
这尚未进城,便已深深感受到大宋都城的特殊地位。这,在此时便是世界的最中心,代表了最高级的文明及最先进的科技。
此处位于东京东南处,水路抵京之所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王棣记得《东京梦华录》中说:“东城一边,其门有四,东南日东水门,乃汴河下流水门也。其门跨河,有铁裹窗门,遇夜如闻垂下水面。两岸各有门,通人行路,出拐子城,夹岸百余丈。“
但显然是记录不详的。据他了解,东京外城的平面近方形,南北长十五里,东西长十四里,有十二座城门和七座水门。城外有着名的“护龙河”的壕沟,宽三十多米。
外城东面有新曹门与新宋门,南面是陈州门、南薰门和戴楼门,西面有固子门、新郑门和万胜门,北面则有卫州门、新酸枣门、新封丘门和陈桥门。
这仅仅是外城,内城还有十座城门及两座水门。另外,皇城还辟有六门。
穿城而过的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四条河道在东京城附近构成了庞大的水利网,使京城的水利交通空前地发展起来,形成了“天下之枢”的有利地位,也极大地满足了东京城的物资供应。太祖赵匡胤曾风趣地将汴河、蔡河、五丈河比喻成为“京都三带”,正是“八方辐辏,万国咸通”的水陆大都会。
在四条河流中,最为着名的当数汴河,它东西横贯东京城,“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故于诸水,莫此为重”。汴河入京,有水门三座,即东水门、西水门和西角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