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称“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政治秩序是“天地之常理“。他斥责主和派的辽夏不可战胜论为荒谬,认为“古代之所以对付夷狄没有上策,是因为那些夷狄都生活在极其偏远的地方,如匈奴之地,并不适宜汉人居住,因此中原难以控制和管理,而今天的西夏所占据的灵夏、河西两路都是汉唐故地,与大宋核心地区相接,本应不难攻取,如果把这些中原腹心之地当成夷狄的地盘而舍弃,难道就不想想百年之后,子孙们会遭到怎样的威胁?“
他坚持“四夷皆衰弱“观。王安石曾多次对此进行阐述,他认为,当今宋朝人口众多,土地广大,内部没有隐患,秦汉以来,历代王朝的人口都没有宋朝多,耕地面积也不如宋朝大,经济都比不上宋朝繁荣。这种情况下,宋朝实在没有理由对付不了周边的夷狄。并且辽国国主昏庸,内乱不断,西夏军战斗力很弱,宋军只要有精锐一两万人,足以战胜西夏;只要宋朝改革内政,充实军力,兵精粮足,即可讨灭辽夏。
乃祖如是,王棣若反其道而行之,即便有理有据,也是不肖子孙,更是不孝子孙。百事孝为先,亲情大过天。
是以,他束手而得诗,既显才气,且彰风骨,更表恭孝,一举而三得。
但这落在旁人眼中,着实备受打击。
曹植七步而成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所以时人称为“温八叉”。
王三郎却是未移一步,束手立得,难道称为“王不动”?抑或“王束手”?
“七步八叉”,总不如“束手不动”牛叉。
很显然,王棣的这首咏梅诗是有寓意的,所谓“百花皆后春”、“不怕雪埋藏”当然是指大宋虽然被辽国压制多年,但一直都是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更是韬光养晦、厉兵秣马,他日定会一雪前耻。
大宋之敌在何处,西边是,北方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