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黄泥水淋脱色法

“不凭啥!就凭糖的分量一点都不比盐的分量轻。小子,你可知道奔袭中的骑兵要是能有一小碗蔗饧吃,那可比吃肉都来的香!

普通的富庶人家,能有一两蔗饧也都他娘的快赶上过年了,你说,你拿着这玩意儿你不烫手吗?再说了,若不是陛下的刻意庇护,

这满长安的士族门阀,哪个不想把你抓去,将你脑瓜子劈开研究研究?言尽于此,你自己好生掂量掂量!”程咬金说完便端着茶杯再次饮了起来。

唉!看来什么都得靠自己,除非让自己实力强大起来,否则的话,好东西都是别人的。想清楚了这一点,

云二只好讪讪的说道:“小子明白了,我现在就回去寻昆仑蔗去,在做出来的第一时间,小子前来请伯父带我入宫见陛下。”

“还成,能分得清楚利弊,不枉老子看好你。让俺的管家将库房里的昆仑蔗送到你那里去,若是不够就让他去找去。”

“是,老爷。俺一定尽心尽力帮助云郎君搜寻甘蔗。”程咬金的管家一听里面有自己的事儿,立马应承下来。

“伯父,那小子就先回去了,处默要是从明玉那里回来,还请告知他和明玉,一起到我家和我一起研究研究制糖的事宜。”云二很讲义气的拉上程处默和牛明玉。

“去吧去吧,别啰里吧嗦的。”程咬金摆了摆手,让云二回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看着云二退出大厅,程咬金当即喊来老默:“老默,将兄弟们都带上,记得带上一点礼品,随俺去拜访拜访那姓崔的老匹夫!”

“喏!”老默躬身应是。

.....................

看着自个儿院子里堆满了甘蔗,云二不断在脑海里回忆从 后世记录片中所见的甘蔗提炼白糖的《黄泥水淋脱色法》的步骤。

【在唐朝时期,甘蔗制糖技术确实有了显着发展,但“更多的是从647年从印度引进制糖,那时才有了红糖或是黄糖,在此之前则是蔗饧。

唐太宗时期(约647年),朝廷派遣使者至印度摩揭陀国学习熬糖技术,改进了原有的制糖工艺。通过此法,逐渐发展为结晶砂糖,但仍以红褐色或黄褐色为主,并非后世的白糖。

但是,能完全去除色素和杂质的“白糖”技术(如黄泥水淋脱色法)在明代《天工开物》中才明确记载。

白糖”提炼步骤:压榨取汁

第一是使用石碾或木制压榨机将甘蔗压碎,收集榨出的甘蔗汁。第二则是熬煮浓缩,将蔗汁倒入铁锅或陶釜中,用柴火熬煮至粘稠糖浆(需不断撇去浮沫和杂质)。

第三是将熬煮而出的浓缩糖浆倒入模具冷却,形成糖坯,其结晶被称为“沙糖”。此时糖呈红黄色,杂质含量在此时仍旧很多。

第四则是最关键的一步,黄泥淋水脱色:

《黄泥水淋脱色法》是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制糖工艺核心步骤,通过这一方法,能有效去除红糖中的色素和杂质,得到颜色较浅的“白糖”(实际为浅黄色或微白色)

首先要搭建“瓦溜”装置(我认为和漏斗差不多。):使用底部有小孔的圆锥形陶器(被称为“瓦溜”),内垫一层稻草或竹席,用于过滤。

再将红糖坯敲成一块块儿的碎块儿后装入瓦溜中,一定要压实填满,这影响到后面的呃成果。

将上述准备做足以后,开始制备黄泥浆,一定要选取细腻黄黏土,加水搅拌成稀泥浆(泥水比例约为1:5),大约静置一个时辰以后取上层的浊液使用。

将以上的步骤全部完成以后,见证奇迹的时刻即将来临,将黄泥水缓慢淋在瓦溜中的糖坯表面,利用牛顿被苹果砸脑袋得出的重力理论使泥水逐渐渗透“瓦溜”里压紧的红糖层。

在黄泥水与红糖相融合后,黏土里的颗粒会主动吸附红糖中的色素和杂质。因为糖分溶解度相对会较高,会随水下沉,从瓦溜底部小孔流出,将流出的混合水收集后重新熬煮直到再次结晶。

这时候瓦溜中的黄泥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是吸附杂质后的黄泥形成泥壳,逐渐干燥板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