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的入药

(二)主要成分

含有蒲公英醇、菊糖、胆碱、有机酸等多种成分。菊糖是一种天然的多糖,具有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消化等作用;有机酸则可能参与调节体内酸碱平衡,增强药物的综合疗效。

(三)性味归经

同样为苦、甘,寒;归肝、胃经。其性味与归经决定了它在治疗肝胃相关病症方面的作用,与叶的性味归经一致,体现了蒲公英整体的药性特点。

(四)功效主治

护肝利胆,利尿。传统上用于辅助调理湿热黄疸,症见身目俱黄、小便短赤;热淋涩痛,表现为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现代研究发现,其对血糖调节也有一定辅助作用,可作为糖尿病辅助治疗的选择之一。例如,在治疗湿热黄疸时,常与茵陈蒿、栀子等配伍,增强清热利湿退黄的效果;对于热淋,可与滑石、木通等合用,清利膀胱湿热。

(五)作用特点

通利肝胆湿热,兼能利尿,适用于肝胆及泌尿系统湿热病症。蒲公英根不仅能清解肝胆湿热,还能通过利尿作用排出湿热之邪,使邪有出路,对于湿热蕴结所致的病症有标本兼治之效。

(六)现代药理作用

1. 保肝利胆作用:能拮抗内毒素对肝细胞的损伤,保护肝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实验表明,蒲公英根提取物可降低血清转氨酶水平,减轻肝组织炎症损伤,同时增加胆汁中胆红素和胆汁酸的排出,对肝胆系统具有良好的保护和调节作用。

2. 降血糖作用:可能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等途径,降低血糖水平。研究发现,蒲公英根中的某些成分可调节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改善糖代谢紊乱,为糖尿病的辅助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3. 抗胃损伤作用:对酒精、药物等所致的胃黏膜损伤有抑制作用,能保护胃黏膜屏障,减轻胃黏膜炎症和溃疡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血流量、促进胃黏膜细胞修复有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蒲公英全草

(一)最佳采摘季节

春至秋季花初开时是蒲公英全草的最佳采摘期。此时,植物的各个部分都处于较为成熟的阶段,全草的药用成分丰富且均衡,既能保证药效,又便于大规模采集。

(二)主要成分

成分更为复杂多样,包括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胆碱、有机酸、菊糖、黄酮类、萜类等。这些成分相互作用,赋予了蒲公英全草广泛的药理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等作用;萜类成分则在抗菌、抗肿瘤等方面发挥重要功效。

(三)性味归经

苦、甘,寒;归肝、胃经。全草的性味归经与叶、根一致,体现了蒲公英作为一个整体的药性特征,也决定了其在治疗肝胃相关病症及全身热毒病症方面的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