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平衡风邪袭

阿远见墙角放置着防风、荆芥,便问其故。岐黄道:“防风荆芥香囊可祛风避秽,悬挂于车内或办公室,防治春分感冒。”

三、运动养生:导引调和与动静相宜

丑时初,月明星稀,岐黄带阿远到庭院做“春分调和导引术”。双脚与肩同宽,双手在胸前呈抱球状,先向左转腰(升阳),再向右转腰(降阴),想象营卫如潮汐调和。

“此导引术仿‘阴阳平衡’之意,”他示范“吹字诀”配合“呵字诀”:“吹字补肾,呵字清心,交替练习可调和心肾,防风邪内侵。”

行至“收势”时,岐黄强调:“动作需舒缓如波浪,不可剧烈运动致大汗淋漓,若在清晨锻炼,可选择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晚饭后散步宜缓,以助营卫运行。”

第五章 病案奇闻·风邪杂至的跨界诊疗

一、书生风痹:书卷间的营卫失调

寅时正,县学赵秀才抱书入院,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伴恶风自汗、舌苔薄白,脉浮缓。“每日苦读至深夜,久坐受风,”秀才皱眉叹气,“前医投以止痛药,反致胃寒……”

岐黄辨证为风寒湿痹,营卫不和,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桂枝9g、白芍12g、知母9g、防风12g、附子6g(先煎),“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附子温阳散寒,知母防温燥伤阴。”

他又以“火针围刺”疼痛关节,配合艾灸关元、气海,“火针散寒,艾灸补阳,此乃‘寒者热之’之理。”一周后,秀才关节痛减,改以独活寄生汤调理。

二、老妇风眩:春风中的上实下虚

卯时三刻,邻县孙婆婆由家人扶来,眩晕欲仆、耳鸣如蝉,伴恶风自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西医说我这是‘梅尼埃病’,”婆婆扶头苦笑,“用了眩晕停还是晕……”

岐黄辨证为风阳上扰,肝肾阴虚,以天麻钩藤饮合六味地黄丸加减:天麻9g、钩藤12g、熟地15g、山萸肉12g,“天麻钩藤饮平肝熄风,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此乃‘上病下治’之妙。”

小主,

他又在风池、肝俞、肾俞穴处施以“透天凉”针法,“透天凉针法清热平肝,配合耳穴压豆‘内耳穴’,此乃‘中西合璧’之法。”半月后,孙婆婆眩晕发作减少,能自主行走。

第六章 章回赞诗·春分医道的阴阳哲思

回目诗

春分阴阳两均平,风邪乘虚袭面庭。

桂枝汤煮和营卫,消风散散解风庭。

雷火灸风通腠理,三白汤暖护身形。

且看稻花翻浪处,调和营卫保安宁。

结语

当最后一炷温针灸的艾灰落在地仓穴旁,岐黄站在药圃中,见防风植株在微风中挺直了茎秆,新叶舒展如扇。他忽然领悟:春分的风邪之治,恰似调节天平——需在阴阳失衡时微调砝码,在风邪初袭时轻剂疏解。医者之道,如春分的细雨,需润物无声,调和营卫于无形,此乃“治未病”的最高境界。

“阿远,”岐黄望着东方既白的天空,“明日清明,记得采收新鲜艾草。春分虽过,却藏着‘阴阳平衡’的永恒智慧。医道如自然,需在动态中求平衡,于变化中守中庸。”

(注:文中涉及方剂、针灸操作及食疗方法,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春分养生需根据个体体质调整,风寒者宜温散,风热者需清凉,切勿一概而论。)

【春分卷终】

下卷预告:《岐黄天宝·清明卷:雨盛湿困脾阳衰》——清明时节,雨盛湿重,脾阳易衰,致湿困中焦、痰饮内停等证,且看岐黄如何以温中健脾、祛湿化饮之法,振脾阳于湿困,利水湿于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