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仇人

余长青脸色像吞了老鼠屎一般难看,脸一扭,不愿再提这个名字。

陈学深叹了口气,缓缓地解释开来。

在整个鞍阳市,一零二研究所堪称行业内的“龙头大哥”。

作为老牌研究所,它备受重视,在资金、设备以及人才储备上,都占据着绝对优势。

前些年,政府的扶持资金源源不断地注入,购置的都是当时顶尖的进口设备。

优秀的专业人才,也都以能进入一零二所工作为荣。

相比之下,三零八这个小规模的研究所和成立不久的四零二所,在一零二所面前,就显得不够看了。

而他们的所长冯一涛,虽说专业能力颇强,却品性低劣。

他曾经假借“支援三线建设”的名义,将两台精密磨床以“支援地方”为由调拨到某县机械厂。

实际上,这两台机床是当时国内稀缺设备,价值不菲。

后来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称在调配过程中,冯一涛收受了大量高档烟酒,进口手表等物资。

他还曾经以“推荐工农兵大学生名额”为诱饵,将年轻漂亮的女知青调入他的研究院。

却有人看到他逼迫女知青陪他“加班”,借机动手动脚。

有几个女知青不从,他便诬陷对方“思想落后”“对组织不满”。

不仅取消推荐资格,还将她们下放到条件艰苦的炼钢车间劳动。

而今年年初,在一零二研究所主导某型农机研发项目时,冯一涛将核心部件的试制任务交给了远亲开办的集体作坊。

这家作坊设备简陋、技术落后,根本不具备生产能力。

为了应付验收,他们偷工减料、弄虚作假,竟然用劣质材料替代标准钢材。

冯一涛不仅默许这种行为,还利用职务之便帮助其伪造检测数据。

项目最终失败,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浪费。

但他却将责任全部推给基层技术人员,导致多名工程师被批斗,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

再加上一零二所以势压人,掠夺其他小型研究所的资源和成果,也不是一次两次的事儿了。

刘永才忍不住咂舌:“乖乖!这么大的领导……竟然也会做这些鸡鸣狗盗的事儿啊!”

陈学深也是越说越气愤:“最可气的是,这些事情在工业圈几乎是公开的秘密。但这冯一涛据说身后有些背景,再加上自身的技术能力让他在行业内有一定话语权,即便大家对他的所作所为心知肚明,也没人敢站出来公开检举。”

说及此,余长青接着说道:“这冯一涛以前就在鞍阳钢厂研究院工作。后来才调任到一零二所的。听说他在调任之前,还把自己儿子调到京城去了。”

他转头看向赵瑞刚,“你以前不是也在鞍阳钢厂吗?可认识这个人?”

赵瑞刚点点头:“认识。”

心中却思绪万千:何止是认识!还有着大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