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李斯

战国末年,楚国上蔡的一个普通清晨,晨曦穿过淡薄的云层,洒在郡衙那略显陈旧的屋檐上。

郡衙内,一个身形清瘦的小吏正忙碌地穿梭于各个房间,他便是李斯。

此时的他,每日的生活被琐碎的文书杂务填满,从核对账目到整理公文,从接待往来官员到传达上级指令,日子就这样平淡而庸常地流逝着。

这一日,李斯如往常一样去吏舍的厕所。

刚踏入那昏暗且散发着异味的空间,便瞧见几只瘦小的老鼠在秽物间匆匆觅食。

它们的身形孱弱,毛发稀疏,每一丝外界的动静都能让它们惊恐万分。

一听到李斯的脚步声或是远处传来的犬吠,这些老鼠便吓得四处逃窜,慌不择路地躲进黑暗的角落。

不久后,因为公务,李斯来到官府的粮仓。

这里与厕所截然不同,宽敞明亮,堆积如山的粮食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李斯惊讶地看到,在这粮仓之中的老鼠个个肥硕无比,皮毛油亮。

它们悠然自得地穿梭在粮食之间,时而大快朵颐,时而慵懒地打个盹,丝毫不用担心外界的惊扰,仿佛这偌大的粮仓是它们专属的安乐窝。

目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李斯内心受到极大震撼,一种强烈的不甘和对命运的思索涌上心头。

他伫立良久,不禁长叹:“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在这一刻,他深刻地意识到,人就如同老鼠一般,能否出人头地,关键在于所处的环境。

自己怎能一辈子被困在这狭小的郡衙,做着微不足道的小吏,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

当下,他便暗下决心,一定要摆脱这卑微的处境,去追求更高远的人生,就像那粮仓中的老鼠,寻得属于自己的“丰饶之地”。

为了实现心中的抱负,李斯没有丝毫犹豫,毅然辞去了小吏之职。

他听闻齐国的荀子是一代大儒,精通“帝王之术”,那正是自己渴望学习的安邦定国、成就大业的学问。

于是,李斯背上行囊,踏上了前往齐国的求学之路。

一路上,他风餐露宿,穿越山川河流,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齐国,拜入荀子门下。

在荀子的学堂里,李斯如饥似渴地学习着。

他与同窗韩非一起,每日钻研典籍,探讨治国理政的方略。

荀子的教导深入浅出,从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到现实各国的政治局势,无一不详细剖析。

李斯思维敏捷,常常能提出独到的见解,得到荀子的称赞。

数年时光转瞬即逝,李斯在荀子的悉心教导下,对“帝王之术”有了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学业有成后,李斯开始分析天下局势。

他审视着各国的国情,楚国虽地域辽阔,但国内政治腐败,旧贵族势力强大,改革难以推行,难有作为。

其余六国也皆国力衰微,在秦国日益强大的压力下,自顾不暇,难以成就大业。

唯有西方的秦国,历经数代变法图强,商鞅变法更是为秦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其国力强盛,兵强马壮,正展现出吞并天下的雄心。

李斯认定,秦国就是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是自己实现抱负的希望所在。

于是,他怀着满腔的热血和憧憬,告别恩师荀子,踏上了西入秦国的征途。

李斯历经长途跋涉,终于来到秦国。

然而,他刚到秦国时,恰逢庄襄王去世,年幼的嬴政即位,相国吕不韦把持朝政。

初来乍到的李斯深知,要在秦国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站稳脚跟,需先寻得靠山。

于是,他多方打听,设法成为吕不韦的舍人。

吕不韦初见李斯,便被他的谈吐和学识所吸引。

在与李斯的交谈中,吕不韦发现他对天下局势有着深刻的见解,对治国理政也有着独特的思路,不禁心生赏识。

不久,吕不韦便任命李斯为郎官,这一任命让李斯获得了接近秦王嬴政的机会。

一日,李斯在嬴政处理政务的间隙,抓住时机向嬴政进言:“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遂忍之。自秦孝公以来,秦国历经六世积累,如今诸侯臣服,秦国统一天下之势已成。若大王此时懈怠,待诸侯再次联合,即便有黄帝之贤能,也难以完成霸业。”

嬴政听后,心中大为震动。

他抬起头,目光紧紧地盯着李斯,眼前这个年轻人的话语如同一把锐利的剑,直击他内心深处的渴望。

嬴政深知,李斯所言极是,秦国多年的努力不能功亏一篑,统一天下的大业必须抓紧推进。

从那以后,嬴政开始关注李斯,听从他的计谋。

李斯建议嬴政暗中派遣谋士携带金玉财宝游说诸侯,对于那些可以用钱财收买的诸侯名士,便重金结交,让他们为秦国效力。

对于不肯就范的,就派刺客暗中除掉。

嬴政采纳了这一策略,李斯也因此忙碌起来,他精心挑选谋士,为他们制定详细的计划,安排他们前往六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些谋士凭借着李斯的谋划,在六国之间纵横捭阖,成功离间了六国的君臣关系,为秦国的军事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离间计的成功实施,秦国在对外扩张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李斯也因功被升为客卿,开始在秦国政坛崭露头角。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

正当李斯在秦国渐入佳境时,“郑国渠事件”爆发。

韩国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建议秦国修建一条大型灌溉渠,企图以此消耗秦国国力,避免其伐韩。

起初,秦国并未察觉韩国的阴谋,在郑国的主持下,工程顺利开展。

后来,韩国的阴谋败露,秦国宗室大臣纷纷进言秦王:“诸侯之人来秦国做事,大多是为其主充当间谍,应将所有客卿一律驱逐。”

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李斯心急如焚。

他深知秦国若驱逐客卿,将是巨大损失。

客卿们为秦国带来了不同的思想和治国理念,是秦国强大的重要助力;而对于自己而言,这也意味着他刚刚开启的辉煌前程将就此断送。

在这危急时刻,李斯没有坐以待毙,他奋笔疾书,写下千古名篇《谏逐客书》。

在文中,他以深情而有力的笔触,列举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四位君主重用客卿,使秦国强大并成就霸业的史实:“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