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苏武

晨曦如缕,穿透长安城杜陵的薄雾,轻柔地洒落在一座静谧的府邸庭院之中。

庭院里,一个眉清目秀的少年,正全神贯注地诵读着手中的典籍,清脆的读书声在庭院中回荡。

一旁的老仆停下手中的活计,目光中满是赞许,静静地看着少年。

这个少年,便是苏武,字子卿,出身于代郡太守苏建之家。

自幼,苏武便在“忠孝仁俭”的醇厚家风熏陶下成长,父亲苏建在抗击匈奴战争中所立下的赫赫战功,如同璀璨星辰,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报国的种子,伴随他的成长,愈发茁壮。

随着时光的悄然流逝,苏武凭借父荫顺利踏入仕途,最初担任郎官一职。

任职期间,他始终保持勤勉尽责的态度,对待每一项任务都一丝不苟,凭借出色的表现,不久后便升迁为栘中厩监,负责管理皇家马厩。

此时的西汉,与匈奴之间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对峙后,虽战火暂时渐息,但双方使者往来频繁,表面的平静下,实则暗流涌动,关系依旧微妙复杂。

公元前100年,匈奴且鞮侯单于初登大位,鉴于汉朝的强大国力,为避免遭受军事打击,主动向汉朝示好,将此前扣留的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尽数送回。

汉武帝对单于的这一诚意之举表示嘉许,决定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并携带大量珍贵财物,答谢单于。

苏武深知此次使命重大,肩负着国家的尊严与和平的重任,他与副中郎将张胜、假吏常惠以及招募的百余名士卒,在长安城百姓的注视下,毅然踏上了前往匈奴的艰险征程。

历经数月的长途跋涉,苏武一行人终于抵达匈奴王庭。

他们按照既定礼节,庄重地向单于献上礼物。

然而,单于在接受礼物时,态度却愈发傲慢,与汉廷所期望的友好氛围大相径庭。

就在众人准备完成使命,踏上返程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打破了原本的计划。

原来,早在苏武出使之前,汉使卫律投降匈奴,其部下虞常虽被迫相随,身处匈奴,却始终心怀故国,日思夜想寻找机会归汉。

虞常与副使张胜此前私下相识,得知苏武等人到来的消息后,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便悄悄找到张胜,详细说出了自己的计划:可趁单于外出之机,刺杀卫律,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归汉。

张胜一时冲动,未加周全考虑,便应允了虞常的计划,并提供了财物支持,殊不知,这一决定将给整个使团带来巨大的危机。

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阏氏和单于子弟留守王庭。

虞常等七十余人觉得时机已到,准备起事。

然而,天不遂人愿,其中一人临阵脱逃,向单于子弟告密。

单于子弟得知消息后,立即发兵围剿。

双方展开激烈战斗,缑王战死,虞常寡不敌众,被生擒。

单于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派卫律审理此案。

张胜听闻消息,如遭雷击,担心自己与虞常的谋划败露,急忙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告知苏武。

苏武神色凝重,长叹一声道:“事已至此,必然会牵连到我们。若等到受辱后再死,只会更加辜负国家的重托!”

说罢,便欲拔刀自刎,幸得张胜、常惠及时阻拦,夺下了他手中的刀。

不出所料,虞常经受不住审讯,供出了张胜。

单于得知后,愤怒不已,召集匈奴贵族商议,欲斩杀汉使。

左伊秩訾冷静地建议道:“若他们是谋杀单于,该当何罪?依我之见,不如让他们全部投降,为我所用。”

单于觉得此计有理,便派卫律传唤苏武等人受审。

苏武对常惠等人说:“若屈节辱命,即便活着,又有何颜面回汉廷面对列祖列宗和百姓?”

言罢,毅然拔刀自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