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颔首,续言道:“至于这大明第一建设集团的第一任主管,我也有意由你担纲,待整体架构成型后再逐步挑选合适人选加入。”
“臣领旨!”
周忱听罢,即刻躬身应诺。
7017k
------------
朱高燧归来了!
这是朱瞻基午膳过后收到的信息。
自从上次朱棣将这位三叔降为平民,并派遣两名锦衣卫护送他返回应天之后,为了表明平民身份,这一路连一匹马都没有。
于是,这位三叔几乎是徒步走回了应天。
应天城北,由于北方雪灾频发,不断有难民携家带口前来避难。
尽管各地的赈灾工作已部署妥当,但因路途遥远,赈灾物资一时难以到达各处。
幸运者能抵达应天,为避免难民在应天遭遇不测,朱瞻基在通往应天的主要官道上每隔一段距离便设下粥棚施粥。
此举虽无奈,却成效显着。
粥棚设立后,靠近应天的冻饿死亡情况明显减少。
加上温棚的修建,许多难民稍作休息便可入住温棚。
至今,仅温棚接纳的难民人数已近万人,温棚数量也达五千余座。
难民众多,而温棚有限。
这与朱瞻基最初设想一人照料五座温棚的计划相差甚远。
按此计算,几乎每座温棚需两人照管。
然而这样一来,蔬菜种植进度反而加快了不少。
温棚刚建成,便迅速投入耕种。
那些最早搭建的温室里,已有部分生长迅速的蔬菜破土而出,新绿初现。
朱瞻基曾亲自去看望过,当他告诉这些安置下来的难民,将来这些菜收获时,他们能得到其中一半的收益后,大家对这些小苗格外上心,像是对待珍宝一般。
除了日常的饮食起居,他们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这些幼苗上。
哪怕杂草才刚露出一点痕迹,就会立刻被拔除干净。
如此一来,朱瞻基也不必再为这些事操心了。
毕竟这些民众本就来自田间,照料这些植物比他这样的外行要专业得多。
“粥棚的数量可以适当增加,并且找些可靠的医者来熬制预防风寒的药汤。
回去后,请你转告顾佐,让他负责监督这件事。”
朱瞻基穿着朴素的便装,外披厚实的棉袍,随行的只有张懋一人。
他们二人衣着低调,在难民中随意走动,偶尔停下查看粥棚的情况。
令朱瞻基稍感宽慰的是,他的指示得到了认真执行,熬出的粥质地浓稠,即便他亲自品尝,也觉得可口。
张懋听后点点头,他对这些事务兴趣不大,只是一味遵从朱瞻基的安排。
巡视了几处粥棚后,二人来到一座石亭。
这种石亭在这时代很常见,既可供行人休憩,也可用作迎宾之地。
朱瞻基与张懋刚进入石亭不久,一名身穿便服的锦衣卫匆匆赶来,向朱瞻基行礼后说道:“太孙殿下,距离这里不足两里了!”
朱瞻基点头示意锦衣卫退下,笑着对张懋说:“既然三叔快到了,你去准备些茶水吧。
他赶了这么久的路,应该又累又渴,给他泡杯热茶解解乏。”
“好!”
张懋领命而去。
很快,一个小火炉被送来,放置在石桌*。
几块木炭点燃,一只盛满山泉水的紫砂壶架在炉上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