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图穷匕见

为首的老者须发皆白,手指却异常灵活:"大人放心,老朽算盘打了一辈子,复式记账法一点就通。"

陈恪点头,从袖中掏出一叠图纸铺在案上:"这是借贷记账法的要领,你们连夜研习。"他指尖点向樟木箱,"我要知道每笔军饷、每石粮草的真正去向。"

知乎问题《如何快速查假账》下的高赞回答在脑海中闪过:【当账目做得天衣无缝时,请用复式记账法打时间差】。

烛火彻夜未熄。

陈恪亲自坐镇,看着老账房们将传统"四柱清册"逐项拆解,填入借贷两栏。

珠算声如急雨,算珠碰撞的脆响里,一条条暗账渐渐浮出水面。

"大人请看!"老账房突然拍案,"嘉靖二十八年四月,黄岩县上报购置火铳二百杆,同年五月修缮城墙的石灰支出多出三百两!"枯瘦的手指在两条账目间画线,"老朽记得,那年倭寇攻黄岩,守军火铳炸膛死了十几个兵..."

陈恪眼中精光一闪。他太明白这种把戏——虚报军购中饱私囊,战时用劣质火器充数。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天光微亮时,赵诚悄声进门:"大人,赵知府派人来问何时归还账册。"

陈恪头也不抬:"告诉他,本官偶感风寒,暂不见客。"说着将一页写满问题的笺纸推给老账房,"重点核这几项,我要知道他们到底贪了多少。"

三日后的黄昏,驿馆大门终于洞开。

陈恪一袭簇新官服立在阶前,面如冠玉的脸上看不出丝毫倦容,唯有眼底那抹锐利如刀的精光,让候在门外的衙役不自觉地后退半步。

"去请赵知府。"陈恪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就说胡部堂有令,全体官员即刻到府衙听宣。"

府衙正堂,暮色透过雕花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赵启铭站在众官员前列,绯袍下的手指微微发颤。

整整三天杳无音信,这位御史大人到底在搞什么鬼?

"巡按大人到——"

唱名声中,陈恪负手而入。

与初到时的慵懒判若两人,此刻他每一步都踏得沉稳有力,鸂鶒补子在暮色中泛着冷冽的蓝光。

"奉胡部堂令。"陈恪展开一卷公文,声音清朗如金玉相击,"即日起,台州全境推行十户保甲法。每户悬挂门牌,登记丁口;十户联保,互相监督;陌生流民需保人作保,违者送官查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