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当初朕将徐将军带到了前线。”
徐将军,徐允祯,开国徐达大将军的后人,也是承接了徐达大将军英魂的后代。
之前崇祯想着,山海关总得派一个将领前去镇守,于是便将在战场上刚刚证明了自身实力的徐允祯带了过去。
看这送来的战报,徐允祯徐将军果然不愧崇祯的厚望,满清尽管夜袭,但是,第一波的攻势很轻易就被徐将军给打破,甚至还在击退敌军之后,以骑兵人手衔尾追击了一阵。
不仅自身实力在攻城战中没有受到多少损伤,而且还在这个过程中,干掉了大量清军的有生力量。
此封军情急报,送来的目的也主要是告知崇祯当下发生了这件事情,却并没有要求援的意思。
当然,徐允祯倒也没有托大,情报的最后,同样写明,如果清军进攻的攻势过大,他会立刻送信前来求援,故此,也请求崇祯将部分能够调动的兵力提前准备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崇祯对于这个安排,自然欣然同意:
“来人,将唐将军邓将军的近况汇报拿给朕。”
当下的大明,能够调动的大军,除了京城当下的队伍之外,也就只有唐通唐将军以及邓文明邓将军的两支队伍。
京城的部队崇祯还有大用,既然前线没有到特别紧急的情况,那么崇祯暂时也不准备调动这一部分的兵力,这样一来,能够调动的自然就只有唐通以及邓文明的军队了。
这两支队伍,之前是被崇祯派遣前往崇祯划出的范围进行收复工作,本来崇祯划下的地域便并没有多大,外加两名将军以及旗下的将士都相当强大,早在月余之前,所有待收复的土地便已经全部拿下。
当下的他们,之所以崇祯仍然放在京城之外,完全是因为政令的更改暂时没有扩散到其他城池,所以派他们以军管镇压,并且确保当地的耕作情况而已。
但是,当下的这点小事儿,实际上已经不需要这么多军队,以及两员大将留守,只是崇祯忙于春耕以及体制改革,所以没有给他们下达更多军令。
眼下,既然山海关被满清攻打,大明有需要他们的地方,那么留下部分将士和小统领,确保地方的稳定,他们两位大将带着大军回援山海关,自然是更好的选择。
于是,在确认两名将领当前并没有太多其余事项之后,崇祯直接下令,让他们各自带领人手依令行事。
其中唐通回援京城待命,预备前往山海关支援;
邓文明则前往闯贼来的防线驻守,以确保已经离开修养一个多月的闯贼,不会在这个时候突然袭击。
其实,按照当前新大明的军力水平,以及名将数量,是足够应对满清与闯军袭击的,但是,正所谓君子不立危墙,能够避免的危局还是能够避免的就避免。
毕竟,哪怕同时打两边,新大明的军队也打得过,但是现有新大明的土地,却极有可能被闯贼再次杀进。
本来经过之前的那轮袭击,不少忠于大明的城池就已经伤亡不轻,尤其是被闯军屠城的地方,更是几乎荒无人烟。
能够不让百姓遭二茬罪,受二茬苦,还是尽量不要的好。
毕竟,在第一次闯贼打进来的时候,不少城池可都是望风而降,甚至主动迎接闯军的军队入内。
崇祯现在不想追究这些事情,但是,却也不希望这样的情况继续蔓延。
“此军令,速速传递,不得有丝毫延误!”
崇祯写完军令,当即将之下达了下去。
然后,负责传递军令的将士,便纷纷一人双马,迅速赶往了两位将领当前所在的驻所。
这般的声势,在传令之际并没有引起什么动静,但是,等军令传到之后,两支大军开拨,声势浩大的动向,瞬间就引起了所有沿途城池的关注。
这些没有被崇祯细致官吏,仍然还是如同之前大明朝廷统治下一般的城池中,很快便有大量的人马以各种名义外出,前往各个方向。
京畿二将军大兵出动的动向,很快便朝着各个势力传出。
因为崇祯一直没有出现在京城之外的地方,而且朝廷被废之后,他也没有重新建立,甚至都没有如何回应过其他城池官员的上奏。
新大明的这一片区域,都被外界认为是唐通以及邓文明两人假借崇祯的名义所占据,如今,这股能够打退大顺闯军的势力突然有了动静,立刻引动了一大波人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