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八百二十九章 皇帝逃走了

神秘让我强大 木恒 2579 字 25天前

第2827章 皇帝逃走了

中年皇帝大怒之下,立刻下令道:

“给咱将城牢牢围住了,咱要将这些刁民们,统统杀了!”

“敢威胁咱的江山,一个也别想活!”

“是,皇上!”

随后皇帝让人拉下帷幕,眼不见为净。

那个中年户部管员松了口气。

幸好有三个百姓打岔,吸引走了皇帝的注意力,让他逃过一命。

回家就给三个百姓上一柱香。

随后中年皇帝的十二万大军,派出五万人,他们将城池团团围住。

另外七万人,则分别驻扎不同的要道。

大军不能驻扎在一起。

一来是水源、营地问题。

二来一旦被人偷袭,导致混乱,聚集在一起,就会发生连锁混乱,无兵可救。

这是最基本的军事常识。

分兵虽然是兵家大忌,但却经常不得不分兵,集中在一起,危害更大。

皇帝看着远处的城市,根本没有派人劝降的意思,直接就下令攻打。

但让他吃惊的是,本以为一鼓就破的城池,却让他的京营,分外难受。

城池上架有各种各样的防御,金汁十里飘香,陷阱遍地都是。

想要伐木制造攻城器械,附近旱地,树木早就死亡,被砍了去当成燃料,山都是秃的。

他们只能用随军携带的简陋梯子去攻城。

这困难可想而知?

正常攻城,都是去附近砍伐树木,制作各种防护良好的复杂攻城器械。

攻城锤,土楼,井栏,攻城车……

士兵能够直接怼掉城墙的高度,直接从楼里上去城墙。

这些攻城器械的出现,就要迫使城中人必须派兵出来,摧毁它们。

如果不派兵,想靠火箭和石头砸坏它,那是很难的。

于是双方就能达成一定的平衡。

当然城中之人仍然占有优势。

那就是通过这种攻城器械上到城墙的人,只是一个点,最多是几个点。

毕竟这些器械制作复杂,材料众多,需要时间很长,不可能一口气制作很多。

而现在连这些器械都没有。

中年皇帝还以为这些贼寇士气很低,看到皇帝大旗,就会望风而逃。

结果对方竟然用石头和金汁,一个个兑掉他精锐的士兵!

要知道这些士兵,可都是训练多年的精锐。

相比之下,他们的对手,那些贼寇,在几个月前,还是农夫。

就这样靠着城墙的优势,直接砸死了一个又一个精锐士兵!

当然士兵们也在用弓箭,从下向上射击,来掩护自己的同伴。

城墙上有很多防护箭的装置,导致只有很精锐的弓箭手才能准确射杀贼寇。

如此一来,交换比就变得很难看。

要知道城中少说也有几万贼寇。

而有城防守的情况,士气下降的是很慢的。

如果是在野地里,同样死伤两千人,这些人就该崩溃了。

但因为有着城墙,有着城,这些人就很难崩溃。

主要是因为城墙有视线阻隔效应——别的地方看不到这里死了多少,因此可以源源不断地从城里补充人手。

这也是很多看似普通的城池,并没有多少职业士兵,却能在大军下面,坚守几个月的原因。

比如坚守八十几天的县城。

而在这时,中年皇帝也万万没有想到,他自己后路,其实已经被截断了。

这时,四人已经通过无线电,发出命令。

让分散在各处的造反队伍,四面出击,掐断皇帝皲队漫长的补给线。

如今中年皇帝的补给线,主要来自没有受灾的省份。

他们用大车,拉过漫长的道路,最后在皇帝行营处聚集。

就像蚂蚁搬家一样,从数省之地,缓慢而持久地向前运输。

然而这些运输线路,几乎同时遭到了各种拦截。

这是以往战争中,中年皇帝从来没有遇到的事。

等到后方报上来,各省粮道遭到拦截之时,皇帝顿时愣住了。

他根本就不明白对方用的到底是什么战术。

在他传统的想法中,双方厮杀在一起。

两方作战,一方打另一方的必救之处。

一方在防守,一方进攻。

掐死对方粮道的事,当然很多。

但都是一方迂回过去,另外一方派兵拦截。

双方交战,都是在一个点一个线上的。

而现在,自己看似稳固的大后方,却是四面楚歌,到处都在被人袭击。

到处都是告警的文书。

“XX省的粮草,在半路被贼寇劫掠。”

“XX府的蔬菜,被贼寇抢走了。”

这样的消息,络绎不绝。

几乎占据了每天文书的一半以上。

“谁来告诉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