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和托马斯·杰克逊并辔而行,走在司令部纵队的前列,合并后是军团便有他们二人共同指挥,因为石达开的军衔较高,所以担任了军团司令官,托马斯·杰克逊算是他的副手。至于实际上的隶属关系,恐怕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不过眼下两个人倒是有说有笑,丝毫都看不出有什么隔阂。
“他们追不上我们的,北军的训练不如我们,指挥不如我们,而且半岛军团至少可以为我们争取到48个小时。”托马斯·杰克逊望着这支浩荡的军队信心十足地说着,“而且司各特绝不敢听任我们这30万人翻越阿巴拉契亚山脉进入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腹地,那样的话,北方的工厂主们会罢免林肯的,这是非常确定的事情!不仅会罢免,还有可能把林肯和司各特吊死在华尔街!所以,司各特一定会调集他所能调集的军队在我们的前方进行堵截,同时引动全军来追赶。我估计,我们最多有72个小时可以击败挡在我们面前的军队,或许有20万,或许不到。”
“他们会在哪里堵住我们?”石达开微笑着问。他的估计比托马斯·杰克逊还要乐观。因为北进军团的行动是完全出乎联邦预料的。而且他估计联邦军在发现联盟方面的大军渡河以后,一定会面临潜伏的军团采取机动。现在要调整这些军队行进的方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那都是20万人左右的大兵团。光是一级级下达命令就得一整天!再说了,司各特上将在发现事情不对头之后,真能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反应?综合这些原因,他觉得自己至少有5天时间可以击破联邦的一个军团。除非这个军团拥有实现设置的坚固防线,否则绝不可能在北进军团的攻击下坚持72个小时!
托马斯·杰克逊的脑袋里面大概有整个宾夕法尼亚的地图,他闭着眼睛思索了一会儿,然后很肯定地道:“葛底斯堡!决战会在那里打响!”
第1153章 在葛底斯堡
石达开的预计完全没错,在这个没有电话、没有无线电报的时代,要调动散布在方圆数万平方英里土地上面的百万大军,真的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一系列的调动命令刚刚下达,上百万的大军已经根据各自的计划开动起来以后。
“司令官阁下,麦克莱伦中将从华盛顿前敌发来急电,是捷报!”联邦军陆军司令部参谋主任乔治·米德准将站在温菲尔德·司各特上将身前,神色有些激动。看来真的是有什么好消息从华盛顿前线传来了!
司各特上将这个时候正和东线战区参谋长约翰·波普在研究最新的战场态势。一幅10万分之一的地图上面,绘出了四根巨大的红色箭头和一根同样粗大的蓝色箭头。四根红色的箭头,就像四只出击的猛兽,直向蓝色箭头猛扑过去。听到米德准将说有捷报。两人同时直起了身子,看着米德。
“叛军对罗克韦尔的进攻已经遭受挫败,他们正在夜色的掩护下撤离战场!麦克莱伦中将请求将波托马克军团投入追击作战,以免敌人逃回波托马克河南岸。”
约翰·波普一拍地图上华盛顿西北的小镇罗克韦尔,有些兴奋地嚷道:“太棒了!我们要赢了,这场该死的战争终于要结束了!”他看着司各特:“上将,命令格兰特中将率部前往华盛顿前线给予敌人致命一击吧,我们一定要他们留在波托马克河北岸。这样里士满将无兵可守!”
乔治·米德准将也道:“一定是谢尔曼中将在谢南多厄河建功了!毫无疑问,他已经突破叛军苦心经营的防线了,这下罗伯特·李该要手忙脚乱喽!”
司各特插着腰只是打量着地图,缓缓沉吟道:“叛军看来是察觉到什么了。罗伯特可是一个非常谨慎的指挥官。我想谢尔曼还没有突破叛军的防线,没有那么快……这才打了多久?不到36个小时,怎么可能突破?”他顿了一下,思索着说,“现在可以出动波托马克军团了,再让麦克莱伦中将从华盛顿军团中抽调两个军和波托马克军团一起行动,无论如何要缠住对手!”
乔治·米德刚刚记录下了命令,还没有来得及请司各特签署,一个年轻的联邦军参谋就慌里慌张冲了进来。还一路叫喊着:“不好了,不好了……葛底斯堡遭到叛军攻击!”
司各特他们几个人闻言都是一愣。乔治·米德连忙走过去,一把将一份抄报纸从这个参谋手中抢了下来,才扫了一眼,就脸色大变起来。“是宾夕法尼亚民兵的报告!他们发现了大队叛军!数量很可能超过10万,已经抵达了葛底斯堡西方和南方的高地!包括绅士山脊、麦克佛森山脊、神学院山脊、墓地岭、墓地山脊还有寇普岭全部被叛军控制。现在……叛军已经开始炮击葛底斯堡了!”
“上帝啊,这是真的吗?”提问的是东线战区参谋长约翰·波普,葛底斯堡是屏蔽宾夕法尼亚州首府哈里斯堡的门户,穿过一片森林就可以抵达阿巴拉契亚山脉的东北部,那里山势平缓,有许多可以通行的谷底,而且交通非常便利,村镇城市也很多——那里可是美国重要的产煤区啊!上一次,南军的博雷加德就率领20000余人长驱直入,差一点打下匹兹堡!如果这一回让10万以上的叛军攻到阿巴拉契亚山脉以北,后果真是难以想象!
司各特的脸色更是一下子铁青起来,久久地看着地图,尤其在葛底斯堡一带打转,皱着眉头似乎在苦苦思索对策。半晌他才缓缓道:“罗伯特·李想干什么?要重演一次博雷加德的破坏吗?10万大军……就这样深入宾夕法尼亚州腹地,而且还是在百万大军的间隙,这实在是太让人难以置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