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陛下在群议汹汹之下,坚持了几天,“只好”收回成议,改为由太子李珀代天巡狩……
在群臣眼中,皇帝陛下算是采纳了他们的谏言,却也稍稍坚持了自己的意思,于是,相互之间,也就有了余地。
反对的声音虽然依旧不止,但得寸进尺的人只是少数,在大秦的政体之下,想跟大秦皇帝来死谏的那一套,纯粹是找死的行为。
中书的老大人们明智的选择了避让,毕竟,太子出巡和皇帝陛下御驾亲临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太子殿下刚从吐蕃回来,便有可以去大同,这也是太子殿下位置稳固的一种体现,没有必要死拦着。
于是,中书的老臣们开始准备起了太子出行的事宜,朝廷上的议论也渐渐平息了下来,这事也就这么定了。
到是在随行人选上开始进行甄别考量,太子殿下代天巡狩,算得上是朝廷一等一的大事,也是大秦皇家第一次巡狩于外,所代表的政治意义非同凡响,所以不能不审慎对待。
其实,这个时候最后悔的要数翰林待诏沈鹤了,要是早知道皇帝陛下决议出巡,他这里自然便有言辞可以打动皇帝陛下,要知道,成都府那里还有皇家行宫在呢。
若是太子殿下能出巡蜀中,对于蜀中臣民而言,都将有难言的好处,尤其是对于如今渐渐陷入困境的朝中蜀人官员,也可以借此陪着太子殿下走一圈,缓解一下因科举案而带来的压力。
不过现在嘛,皇帝陛下心意已定,也就没有他施展的余地了,在他看来,真的是错过了一次大好的机会。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件事在成武七年二月初的时候,终于尘埃落定,朝廷上下都开始紧锣密鼓的准备太子出行的诸般事宜了。
而在大秦成武七年正月,朝廷上还在为皇帝陛下出巡之议闹的不可开交的时候,京军的整编已经悄然开始。
实际上,这样的事情不可能一点动静都没有,但却被皇帝陛下扰乱了视线罢了。
而京军整编,变动可也不算小。
掌握羽林左右卫兵权的李金花,再次晋羽林中郎将,不过对于羽林中郎将的职责,朝廷有了改动。
羽林中郎将掌羽林左右卫,驻于长安之西,不再担负轮值皇宫,驻守长安四门等职责……
驻守西山皇陵,值守京中各衙署,协助国武监整训生员等等职责,都落在了羽林左右卫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