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战事,白起神色也是一变,郑重回道:“当有七分以上的胜算。”
“哦?才七成?武安君不认为我大秦应该再多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吗?毕竟我们刚刚损失了二十多万大军,一百多万石粮草。即使大秦地大物博,这种损失也是令秦国元气大伤啊!”魏冉叹道。
白起稍微想了想,回道:“王上此举虽有穷兵黩武之嫌,但以臣来看,也有迫不得已的苦衷。”
“苦衷何在?”魏冉问道。
“如今韩、赵、魏抱成一团,我大秦数十年经营才得的河东、河西两郡一月之间失去大半,这是对我大秦百年声威的巨大打击。如果我们大秦不能迅速反击,势必让其余六国蠢蠢欲动。只有以雷霆万钧之势大败三晋,才能丧六国之胆。”白起言辞恳切地说道。
魏冉皱了皱眉,说道:“所谓欲速则不达,三晋刚收失地,士气大振,我大秦损兵折将,士气正衰。这分明就是冒险!”
“丞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谓哀兵必胜。三晋士气大振不假,但也会因大胜对我大秦生轻视之心。我大秦奖励军功,大败只会激发士卒悍勇之气。赵国乃三晋之首,只要首战获胜,打得赵军还不了手,接下来的战事就简单了。赵国一去,韩、魏不值一哂。”白起自信地说道。
“那二十万兵力会不会太少呢?”魏冉追问道。
“以我来看,二十万足够夺回失地。丞相也知义渠犯我关中,大秦损粮颇多。过多的兵力的话,粮食运输会是一个大问题。而且我大秦地域宽广,征召太多的士卒也是劳民伤财。我认为,有楚、燕两国牵制,三晋最多集结四十万军队,其中近乎半数还要守城。”
“四十万?”魏冉有些惊讶白起的言论。
“丞相听我分析一下,韩、魏两国目前各有军队三十万左右。其中,两国在函谷关三百里以内的驻军就有十万。在楚国牵制的情况下,两国至少要囤积十万大军以备楚国之患,剩下的十万要备不时之患。这样,一旦我们与赵国交锋,韩、魏两国实际上很难给赵国足够的支援。赵国举国虽有七十万大军,但为了防备燕国、匈奴,至少有四十万军队是无法支援河西战场的。所以,我认为赵国在不计守军的情况下,最多不过有二十万机动兵力可与我野战。我大秦属于进攻的一方,占据主动权。因此完全可以不管韩、魏两国,直接与赵军决战。与赵对决,我们胜算很大。”
“看你这么胸有成竹,可有破赵良策?”经过白起这么一分析,魏冉也觉得形势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
“赵国军力虽强,但有一致命缺点,就是粮草不济。据臣所知,赵国屯粮还不够七十万大军两年之用。我大秦完全可以凭借深厚的国力耗死赵国。我的计划是这样的,大军不走函谷关,直接涉过洛水,由定阳南下或者东进。赵军若敢出城,那我就固守,耗其锐气,待其懈怠一战而下;赵军若是固守,那更简单,我将围城。”白起自信满满地说道。
魏冉想了想,又说道:“如果赵国誓死不退,倾全国之兵来援呢?到时候将军兵力不占优,怕又是身陷险境了。”
白起眉头一皱,回道:“如果赵国真的死战不退,那这一战就会是一场战略决战了。我会请大王倾全国之兵,与赵对决。一旦获胜,我大秦将再无敌手。”
“决战?”魏冉嘀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