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点了点头,孔夫子居然会认可之前不屑一顾的管仲的言论,说明他确实有了长进。想到这事,荀子忍不住问道:“你觉得是这个道理吗?”
李斯清楚,自己的这个授业恩师不喜欢听大、假、空的套话,喜欢听切合实际民生的底层声音。自己若是一口的之乎者也,荀子肯定不喜。不如理论结合实际,阐述自己的观点。
“学生来自楚国上蔡,这点先生是知道的。单就上蔡而言,学生家亲眼见过灾年时,沿街叫卖儿女者甚多。他们为人父母,没被逼到绝路是绝不会将儿女变卖的。学生也见过,贫穷的百姓以乞讨、偷窃为生,为争夺底盘的蝇头小利,乞丐们也会大打出手。这些都是孔夫子说的不合礼的地方。之所以百姓不知礼,学生以为就是因为贫苦,因为饥寒交迫。若是仓廪里都是谷物,衣食不愁,谁又肯做这些有辱斯文的事情呢!”
荀子再次满意地点了点头,李斯来自社会底层,却不忘自己出身,这是极难得的。自己也曾派人观察过他,他每月微薄的薪水从没有乱花,反而时常接济贫苦孤寡老人。
“礼不可废”,荀子言道:“虽然王上以法立国,但也极为重视礼仪和道德!不然,我韩国岂不是成了暴秦那般的国家?”
顿了顿,荀子继续说道:“王上已经下令各郡县举孝廉,选拔有贤德的人充入官府,为师自作主张,把你的名字加进去了。你该不会有意见吧?”
“学生不敢!”李斯低下头,恭敬地说道。
“呵呵,放心,为师自有分寸!不会耽误了你的学习!你就先担任郡御史吧!”
“郡御史?”李斯暗暗思量了下,郡御史掌监察地方官员之责,传述民间言论,位不高但权显,可直达国君。为国君在地方的耳目,自己尚未结业,如何能担当得了这个大职!
可是还未等李斯开口,荀况就堵住了他欲要说出口的担心。“王上说了,你这个御史只是挂职,主要的职责还是访民间疾苦和学院情况,若是遇到民怨极大的贪官污吏,也可一并上报!毕竟,没有实践就出不得大道。”
“学生明白!”李斯答应道。自己当然渴望高官厚禄,但是年龄和资历摆在那里,没经过锻炼骤居高位,谁人能服!步子要迈得稳,走路才不会摔跤。在自己没有加冠之前,还是以学习为主。
“先生,王上推出的这个孝廉是怎么个事物?”李斯问道。
如今的选官制度要么就是勋贵大臣们推荐,要么就是去招贤馆自荐。前者,有门路的自然尚可,没有门路的就要标新立异,让勋贵对自己产生兴趣,引为宾客。许多人有才而不能施展,许多人善于钻营却能平步青云,道理正是在于此。国家没有一个系统的培养教育人才的方式,只能是官官相护相推的恶性循环。没有新鲜血液的补充,国家越来越暮气沉沉,人人不思进取。不谋国,但谋个人利益。
历史上,孝廉制度是汉武帝时所设立的察举考试,孝即为“孝顺亲长”,廉即为“廉能正直”。汉武帝的本意是好的,但因为地方世族大家的势力过于庞大,往往互相吹捧,弄虚作假。这个制度越往后越是走样,当时的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不过,这终究给社会的底层百姓一条进入仕途的道路,像书写陈情表的李密,若是没有这种制度,后世谁会知晓他的大名。当然,至于他后面因为不愿意做官,受限于统治阶层的利益,小心谨慎,碌碌无为,那就是另外一回事。
韩王然推出这个孝廉制度,也是给底层的百姓更多的出路。毕竟,韩国年轻有为的官员实在太少了。这个时代受过正统教育的士子本来就少,再抛开只知道夸夸其谈、溜须拍马、争名逐利之人,那就更少了。在最基层,县乡一层,这种最接近百姓的地方。韩王然不求官员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只希望他们勤政为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