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的二十万大军下场更惨,十五万不明不白地死在了东郡,只有五万惶惶如丧家之犬,活着返回了临淄。
至于楚国的二十五大军,在颍水东岸战死者超过五万,在九江又损失了两万,只余十八万。这十八万,有十万大军被楚王下令抽调回郢都,应对巴蜀的大军,有八万死守巨阳、寿春一带的城邑,再也无法对韩国造成威胁。而且,巴蜀的大军顺流而下包围了郢都,前后大小十几战,歼灭楚军超过三万,所以,最开始进攻韩国的二十五万大军只剩下堪堪十五万而已!这还不把楚国在扞关、巴东、夷陵的损失计算在内,毕竟,这属于楚国二十五万之外的兵力!
至于秦国的二十五万大军,七万人战死在河东,七万人战死在漆县,三万人战死在蓝田,只剩下八万人盘踞在河东,对韩国有一定的压力。但考虑到咸阳已经被韩军攻克,秦国肯定会从河东抽调大军护卫秦王,所以,形势已经逆转,韩军已经从防守的一方转变成进攻的一方。
论实力,如今整个赵国的可用之兵不过三十万而已!齐国的可用之兵不过二十五万而已!楚国的可用之兵不过二十万而已!至于秦国,如今举国之兵只剩下十五万!堪称六国之中垫底的存在!
因为魏国原本上不过是名存实亡,如今,随着韩王的一道诏书,魏侯被贬为庶人,囚禁在洛阳城中的一个院子里,魏国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所以,战国七雄如今只剩下六个国家,单以实力而言,韩国无疑最强大,赵国次之、燕国再次之、齐、楚、秦三国居于末席!
齐国在大败之后,很是没有节操地派出后胜为使,前往洛阳求和。后胜也算是能屈能伸,在王宫前上演了一出负荆请罪的戏码。可惜韩国并不领情,就连典客陈筮都一次都没有见他,洛阳城中的大臣也都在后胜求见的时候称病不出。在后胜抵达洛阳城后的十天,除了见到一些小吏,一个八百石以上的官员都没见过。
面对这种情形,后胜显得惶惶不可终日。自己折损了齐国将近一半的兵马,君王后即使再亲近自己,也不能饶恕自己的罪过!能够让韩国不发兵征讨齐国,那后胜还能戴罪立功,留在齐国朝堂。如果韩国发兵攻打齐国的话,君王后只能拿后胜的人头来向所有齐国人谢罪了!
直到今天,后胜实在等不下去了,直接跪在丞相张平的门口长达十几个时辰,丢尽了颜面之后,张平才在韩王的授意下接见了后胜。
后胜一见到张平就自称罪臣,表示自己一时糊涂听信了信陵君的蛊惑,不知天高地厚,怂恿齐王和韩国作对,实在百死莫赎。如果韩国愤愤不平,自己情愿一死。如果韩国肯宽宏大量饶恕自己,饶恕齐国,等他返回临淄后,一定凡事都以韩国马首是瞻,齐国以后就是韩国最忠心的盟友,对韩国的指示不敢有半分违逆。
后胜之所以这么说,实在也是怕了啊!齐国如今已经得知,郢都被韩国大军包围,楚王把淮泗流域的大军都调回了郢都,赵国则是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收缩兵力护卫邯郸,齐国真的是孤立无援了!与此同时,李牧、蒙骜麾下超过十五万大军在边境正在集结,随时都有长驱直入攻打临淄的可能。如今的齐国,一方面召集全国之兵往临淄集中,另一方面则是派出自己游说韩国,不要攻打齐国。君王后已经给了自己明确的指示,只要韩国肯既往不咎,放过齐国,什么条件都可以谈,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
张平在斥责了后胜一番后,以战胜国不可置疑的语气提出了几个条件,只有齐国答应了之后,方才有议和的希望。如果齐国迟疑,也许韩国随时会变更自己的想法,发兵攻打齐国。
第一个条件就是齐国将南阳之地(齐国也有南阳之地,在今天的泰安、肥城一带,大体上位于齐长城以南)、故鲁之地割让给韩国。
第二个条件就是齐国派遣质子到洛阳。考虑到齐国的信誉不太好,田单也在征召的其中。
第三个条件就是齐国需要每年向韩国上供千匹良马,良马的肩高等有一定的要求。
后胜在听完这三个条件后心里就凉了半截。首先,单独割让南阳之地或者故鲁之地在齐国看来虽然心疼,但却不是不可以接受!但将两块土地一起割让的话,齐国的损失就太大了!六百多里的土地岂能是说割让就割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