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计划是纳粹德国的一项经济计划,由阿道夫·希特勒所提出,共有两次,“第一次四年计划”于1933年执行,使德国达到人民生活富足;“第二次四年计划”则令德国达到尽可能资源上自给自足,以防未来战争爆发后免受第一次世界大战被协约国封锁而物资的缺乏问题。第二次四年计划取得了某种程度的成效,建设了颇具规模的人造石油、纤维、合成橡胶制造厂,并整合了巨型工业联合体“赫尔曼·戈林国家工厂”来提升效率。
在这过程中,戈林发挥极正面的作用,而后德国空军的重建和兴起,同样也离不开戈林的游走。美国传记作家何伊特认为戈林是一位组织天才型的政客,他写道:“从最初的冲锋队训练起,凭着他(戈林)公众良好关系的能力网罗了工业界巨头、民航界精英的米尔希与鲁登道夫支持纳粹党、担任希特勒的外交特使、策划德奥合并和控制德国国内的大小经济环节等等……戈林实在太忙了。”
当然,戈林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在二战期间他也犯过不少愚蠢的错误。但是,后世的人出于各式各样的原因,却有意地将其丑化了。二战德国空军后劲不足,新飞机开发失败等问题,更多是资源不足,科技积累不够造成的。至于敦克尔克的失误与不列颠空战的失败,戈林来承担责任,更是天大的冤枉。1945年德国战败后,那些无耻的容克元帅和将军们,他们幸运的保住了命,而戈林却死于非命。这些活下来的元帅们,在写回忆录时为了掩饰自己在二战时战略上的失误,很自然地就把一切都推到死人身上,错的都是死人希特勒,错的都是死人戈林,反正死人是不会站出来和他们辩驳的。这些元帅和将军,也包括了曼斯坦因和古德里安。
当汉娜开始重整德国军备的时候,化身成希特勒的汉娜,身边有无数的政务要事去处理。既使汉娜英灵化的身体拥有比希特勒更强的精力,但仍然忙得团团转。萨菲罗斯教的事务几乎全部被推到了林汉上,尤其是林汉还要经常变身成汉娜在公众和教民面前出没。
今天的林汉,连“孩子”都生过两次,对扮女人也再没有心理障碍。他变身成汉娜去代她处理事情的时间倒是不多,真正让他厌烦的,却是不得不取代汉娜过去的工作,窝在试验室里进行各种枯燥的科研工作。
汉娜和林汉最强的能力,就是细微到原子级别的感知力和控制力。这些能力用于科学研究时无往不利,只是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消耗海量的信仰值。从前为了研究方便,汉娜在基尔港德意志号所在干船坞边上建了一座大型试验室——实际上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汉娜的潜力,该试验室所在的位置是尽可能地贴近“德志意号”本体。自从希特勒上台后,“德意志”号就成了不折不扣的“船坞皇后”,被送入干船坞大修了一年,至今都未完工下水。
其原因一是动力系统改装费时,新式的蒸汽轮机还在制造中,二也是军方有意地在拖延。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这一年里德意志号上甚至建立了一座试验室以供汉娜从事研究工作。
不过自从汉娜变成希特勒后,这项工作就被汉娜踢给了林汉。随着汉娜一声令下,位于“德意志号”上的试验室被转移到了“萨菲罗斯号”上。
对此林汉很郁闷,而深知他本性的汉娜,则开出了他难以拒绝的诱惑。她命人带了五十个的美少女,身穿各种制服,排成行站在了林汉面前。宣布这些美少女将长期照顾他的起居。
然后,林汉就停止了抱怨,老实地待在试验室里。不过林汉这个无耻的家伙,事后也提出了一个要求。
“五十个太少,要一百个!”
汉娜:“无耻!”
林汉:“彼此彼此!”
一个月后,某个无耻的家伙,以每天三个到四个的速度,终于实现了他百人斩的愿望。
除了泡在试验室,利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德国的科学家进行各种科研工作外,林汉余下的时间,就是给在德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讲课,控制他们的思想,把他们发展成自己的信徒。
如今的德国,来自中国、美国和东南亚的留学生,总人数已超过千人。为了接收这批学生,林汉在汉娜的帮忙下,在基尔市的一座农场建立了一所“大学”,其校名为“基尔大学中国留学生分校”,林汉自封为校长。学校的师资力量,少部分来自基尔大学的教授,大部分却是来自其他行业的专业人员。
上千名中国留学生,在这儿视专业的不同,学习的内容五花八门。有的学习的是车辆维修维护的技能,有的学习的是火炮操作操控,而手巧灵活的,则被派去学机床、车床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