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达到让日军首尾难顾的战略目的,红军在取得徐州战役大胜后,收复了江苏失地,对山东的地盘,却是有意地放弃了全部的大城市丢给日军,甚至连前线的临沂,都有意地放弃。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日军主力被迫分得更散。在战略方面一塌糊涂,政治严重影响军事的日本来说,此时的日本军方哪有主动弃土的魄力?

太少的兵力,占了太多城市的后果,就是造成分散开来的以团,营为单位的日军,在来自四面八方根据地武装的围攻下,加上空军时不时地空袭,往往支撑不到主力来援就被歼灭。除非日军能忍痛放弃那些城市周边的据点。但放弃了这些据点,就意味着日军就只能靠着占着不能产出的城市去补给,而城市又能榨出多少油水?而一旦分散主力去支援这些分散的据点,那么原先设想的集中主力和红军决战的战略意图,也就不战而亡了。

而如果集中主力,对河北山东控制区里的农村根据地进行扫荡围剿,那么正面战场的解放军就会全线猛攻,逼得他们又不得不掉头。

进不得,退不得,集中不得,分散不得,消化还是不得。

到1936年六月,日本在山东河北已投入了接近二十二个师团兵力(扣除损失后的),国内的军工动员能力已达到极限,但是面对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双重压力,竟是狼狈到了想要发动主力决战都很困难的地步。

位于河北的日军首脑冈村宁次如是说:

“山东和河北的战局,就象是吞了一块石头,卡在喉咙中间,吞吞不下,吐吐不出,就算吞下去也消化不了。”

为了打破这种僵局,日本陆军曾有人提出在福建开辟新的战场,却被上层一口回绝。吃过浦东登陆战苦头的陆军和海军,现在一提起登陆作战就惧怕不已。

在持续了数月之后,日军清点家底,盘算损失时,发现自己在几个月“零敲碎打”和“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烂仗”中,一不小心又损失了六万余人。损失并不是单一的师团,而是在前线或后方,和对手有接触的每一支前线部队,在无数次的“小仗”和“烂仗”中,一点一点地被对手啃掉,耗掉的。虽然在这过程中,解放军也付出了十五万人更大的损失。但是,以精兵路线为主的日军,比对手更承受不起这样的损失。

此时日本军部上层,已经开始后悔发动这场侵华战争了。到了七月甚至暗中派出特使想和中共上层谈判,讨论双方原地停战的问题,却被中共直接回绝。

到了1936年八月一日,当第十一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召开时,河北和山东前线的解放军同时发动反击,这也被称为“奥运会”攻势。

经过和日本人八个月的战争,解放军也熟悉了日军的作战方式,磨练了作战意志,逐渐地拉小了双方在单兵素质上的差距。

山西前线阎锡山的地盘,虽然军队战力差,但军工生产能力,却是民国时仅次于东北做得最好的,甚至比占据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南京政府做得还好。收编了阎锡山的部队,得阎锡山经营多年的兵工厂后,解放军的战力再度得到提升。经过和河北日军连续不断的小规模拉锯战的锻炼,被收编和扩充后的第七路军作战面貌也登时一变。

在这段时间里,后方位于武汉的兵工厂不断地加大军工生产,小心地积蓄作战物资,到八月份时,发动夏末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一时间,从河北到山东,日军全线告急。

从临沂到泰安,邯郸,邢台,石家庄,涞源,张家口,每个方向都在告急,每个方向都是红军攻击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