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页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古人如此说,大概是以为自家书房里所说的也不过是一家之言,鹦鹉学舌罢了。许多人临死前地见识也不超过自家的书房。人生在世,就应该多走走多看看,西夏西隅一角,也自有其独树一帜的地方。我等若是坐井观天,那真是贻笑大方了!”赵诚道。

“正是如此。”王敬诚与刘翼都点头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金银、财帛、牛羊,不过是死物。人却是活的。人可以从矿山中治炼出金银铜铁,可以事农桑织出华美的衣物,也可放牧牛羊取得私产,然而治国者,终是文人。”赵诚道。“治金需要治金之法,方能造出百炼宝刀;河西本无农事,然因为有中原迁来农人,习得伺弄庄稼之法。故地产也算丰富;诸如放牧也是同理,若是有良医相助,也可躲过病疫。所以,人是最重要的,尤其是识文之人,因为识文即可将治金、农桑、牧畜诸类之良法化成书籍,若是官府加以推广,则可百业兴盛。我等在这中兴府内搜集遗书。是一件大功业,一是将来可以为夏国修史,看来这种事只有我来费神了;二来也可用来资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人们常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天盛律令》就是一个明证。”

高智耀站在一边。眼中神色一动。似是对赵诚这个人有了更多地好奇之感。

“高智耀,西夏可有翰林院?”赵诚问道。

“有蕃、国(汉)学院。即是翰林院。”高智耀回答道,“宫内除了内学,另还有大汉太学,供皇家子弟及官宦子弟就读。”

“我在城外所说的,你是否都记住了,我刚才地一番感慨,你是否都了解了?”赵诚又问道。

“……”高智耀没有回答,只是点了点头。

“老实说,蒙古军对这些书籍是不感兴趣地,日落之时他们若是进得城来,恐怕难保这些东西不被焚毁。所以你要指点我的手下们。”赵诚有些狐假虎威地味道,“你要把所有官署内存放的历朝公文、皇帝敕令、皇家实录、佛经、医书、农书、历书等等,就算是蒙书,也都给我指出来。”

在高智耀这个出身于官宦之家的中兴府人指点下,更多地人手在中兴府内四处活动。蕃汉学院、内学、大汉太学都派人把守着,佛寺里的雕版蕃汉佛经被集中到赵诚的面前,顺便连织绢院、铁工院、造纸院和刻字司等也被赵诚接管。何进等人如蚂蚁搬家一般,甭管识不识字,将皇宫、官府及城内知名文臣儒生家中所有纸质的东西全都搬了过来。

赵诚“霸占”了一座偏殿作为存放这些书籍之所,其中却是因为这座偏殿里是一个不小的库房,赵诚趁机发了一笔巨财,堆成小山似地书册将库房之中皇室财物遮得严严实实,派人在外面把守着。赵诚感受得到掠夺是一件十分诱人的事情,值得无数人前仆后继。只是普天之下所有的人都忘了,金银、布匹虽好,但真到了关键的时候并不能当粮食裹腹。

城外,察罕等人早就等不及赵诚出来,就急着一哄而入。

“察罕将军,城内……”赵诚想跟他交涉一番。

“你放心,我们不会用火。”察罕却不耐烦地摆摆手道。他身边地一位汉人军官隐蔽地冲着赵诚点了点头,跟在察罕身后入了城。

“城外的百姓……”赵诚又道。

“你是管民官,你做主、你做主!”蒙古将领阿术鲁当然也没有耐心,骑着马,跟在手下人的后面,冲进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