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页

厅内坐着的众人都知道正题来了,纷纷把脸转向董卓,等着他继续把话说下去。

“本相以为,如今贼兵犯境,前方仅有虎牢关一处关口扼守,死守洛阳必定不是完全之策!”环视了一圈众人,董卓微微拧着眉头说道:“当今之计,唯有迁都,方可保得朝廷周全!”

“不可!”自从占据了洛阳,董卓一直以来,采取的都是高压政策,敢于反抗他的人,被他公开或秘密处死的,已是不计其数,他本以为迁都之事提出,大臣们定然不敢公开反对,可他才刚表露出有迁都的意思,一个大臣就站了起来,抱拳对他说道:“关中残破零落,百姓民生凋敝,若是强行将都城迁往长安,恐民心生乱。迁都容易,可安稳民心却是极难!由此可见迁都乃是祸乱社稷根本之事,相国切不可为之!”

站起说话的人,不过四旬年纪,身量矮小,干瘦干瘦的,尤其是他面部的皮肤,微微有些泛黄,让人见了他,会觉着他像是个得了重病的病夫。

董卓没有想到有人敢当面反对他迁都,更没想到第一个反对他迁都的,竟然会是司徒杨彪。

他深深的拧起眉头,恶狠狠的瞪着杨彪,几乎是咬牙切齿的说道:“杨司徒莫不是敢阻挠国家大计?”

说出这句话,摆明是董卓已下定迁都的决心,在此提及,不过是想得到众人的支持,若是有人胆敢反对,便是与他过不去。

董卓这么一喝,大臣们纷纷低下了头,唯有杨彪还挺直而立,与董卓怒目相对。

大厅一片沉寂,静的连人喘气都能清晰的听到,气氛沉闷的几乎憋的众人一阵头晕目眩。

“相国!”气氛压抑的所有人都感到后脊梁蹿起一阵冰冷的寒意,另一个大臣站了起来,抱拳对董卓说道:“杨司徒所言不差!自王莽篡逆,赤眉攻入长安,长安城已是只余下一片残垣断壁,虽经数百年修葺,可帝王之气已荡然无存,实非立都之所。如此便也罢了,若是迁都长安,必定要从洛阳一带迁移人口,方可保长安繁华。洛阳百姓世居此地,要他们背井离乡,恐怕百人之中,也绝不会有一两人答应,迁都难度可想而知!舍弃自光武帝伊始便着力经营的洛阳,选择凋敝破败的长安为都城,实为不智!”

帮着杨彪说话的,是另一位位列三公的高官太尉黄琬。

见黄琬也公开反对迁都,董卓长跪而起,两眼圆睁,怒目瞪着他和杨彪,由于愤怒,他嘴边的胡须也微微的颤抖着。

第106章 临别前夜

怒目瞪着杨彪和黄琬,董卓脸部肌肉急剧的抽搐着,腮边如同钢针般支楞起的胡茬也在剧烈的颤抖。

瞪了二人好一会,董卓才眼睛微微眯了眯,冷冷的说道:“方今天下,东有袁绍等人大军压境,北有白波军虎视眈眈。洛阳城如今就像是一锅熬熟了的肉糜,天下人都想来分吃一盏。而长安城,东据函谷关天险,北临太行山一脉,可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且长安临近陇右,木石砖瓦备办简便,重建宫室并非难事,尔等如何能说重建长安也是困扰?至于洛阳百姓,只需大军前后簇拥,不愿迁往长安者杀,谁敢不服?”

说这番话时,董卓的脸色是越发的难看,到了最后,他说出的每一个字,几乎都是从齿缝中崩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