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这级新战列舰仍然是由实力最为雄厚的江南造船厂设计的!
明历五百四十五年(公元1913年),所有设计工作完成之后,海军下达了五艘战列舰的订单,并且将该级战列舰名命为“秦岭”级。很快,首舰“秦岭”号就在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了。
如同过去的每一级战列舰一样,秦岭级的建造工作非常迅速。
另外,按照帝国海军的传统,战列舰的数量永远比质量重要,因此秦岭级在正式设计定型之前,取消了很多难以及时研制成功的新装备,而是换用了相对成熟的设备。比如,动力系统采用的是昆仑山级的锅炉与蒸汽轮机。
当时,秦岭级与昆仑山级的住要区别是:
主炮减少到八门,从而节约了上千吨的重量,并且减少了占用的舰体内部空间,为分散布置动力设备提供了基础。
全面加强水下防护能力,具备抵抗150公斤炸药爆炸产生的破坏力。
增设第二根烟囱,提高了进气与排烟通道的安全性。
增加水平装甲厚度,提高远距离防护性能。
在舰桥上方设置测距仪,使其成为了帝国海军第一种能够进行全舰火力齐射的战列舰。
相对而言,这些改进使秦岭级比昆仑山级更加强大。
前几项改进几乎都与防护与生存性能有关,而最后一项改进则弥补了减少两门主炮带来的火力缺陷。
说白了,全舰主炮统一齐射时的命中率肯定高于各炮塔单独齐射。
后来的多次测试也证明,即便只有八门主炮,秦岭级的炮击效率仍然超过了没有安装测距仪的昆仑山级战列舰。为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帝国海军想方设法的为之前的战列舰安装了测距仪,提高了主炮的战斗效率。
当然,因为受到建造经费的限制,秦岭级仍然放弃了很多在当时看来极为先进的设备。
比如,在设计的时候,高雄造船厂的设计人员就主张采用炮塔式副炮,而不是炮墩式副炮。这样不但能够在保证副炮的火力密度的前提下,减少副炮的数量,节约重量,还能提高副炮的射界,扩大副炮的作战范围。另外,也能改善战舰的防御,并且有效的提高副炮的作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