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也在勉强支持,毕竟英国的海军舰队并没有被打垮,而且英国是协约国集团的“龙头老大”,在大明帝国宣布战败之前,英国没有任何理由退出战争。
日本的情况比英国好不了多少。“与论岛海战”让日本人见识到了大明帝国海军的实力,“爪哇海战”更是让日本海军认识到了巨大的差距。最重要的是,日本是新兴工业国,其国内基础并不厚实,长期的战争对日本的影响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要严重得多。更何况,日本联合舰队只是太平洋上最弱小的舰队。
唯一能够坚持的只有美国,可是美国并不愿意为协约国集团的其他国家火中取栗。
说白了,关键就在谁是协约国集团“盟主”的问题上。
英国是协约国集团的发起国,而且在战争中的贡献最大,自然认为自己是协约国集团的“老大”。可是美国此时的实力远超过了英国,而且在战争中的投入也超过了英国,还是唯一能够在太平洋上对抗大明帝国的成员国,自然认为自己才有资格成为协约国的“老大”。
在其他成员国都表示无力进行远征,而英国又不愿意出动地面部队的情况下,美国为什么要单独与大明帝国对抗?
即便战胜了大明帝国,最终得到好处的还是其他国家。
如此一来,在德国宣布停战后,美国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
当然,大明帝国也没有别的选择。
此时已经不是两百多年前了,就算大明帝国的综合国力仍然世界第一,也难以凭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协约国集团。
明历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十二月底,西方圣诞节的前一天,交战双方代表在巴黎签署了《巴黎停战协议》,并且于次日正式开始了和平谈判。
到此,持续了五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只是,战争的阴影并未就此散去。
谁都知道,《巴黎停战协约》只是一份临时停战协约,即便能够签署具有永久效力的和平条约,只要世界利益分配不均,只要有人窥探世界霸主的宝座,只要还有国家妄图超越大明帝国,控制整个世界,战争就不会离去。
一份纸面协议,就如同一片安眠药一样,只是让战争这头怪兽暂时睡去。随着药效消失,当怪兽醒来的时候,世界将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可是,谁又能够预测未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