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火期间,陆少丰再次向日军指挥官“劝降”。
从这也能看出,陆少丰并不是一个仅仅知道打硬仗的陆战队将领,在必要的时候,他也会用“软”办法来获得胜利。
只是,劝降的效果并不怎么样。
二十八日,陆战队再次开始进攻。重点仍然是港区,而且是日军控制之中的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
这也是地面进攻打得最为艰难的一场战斗。
守卫造船厂的日军大概有五千人,进攻方是一个整编陆战师。
为了不破坏造船厂的重要基础设施,陆战队不但没有用火炮轰击,还在进攻的时候带上了工程兵,一边随时发现与拆除日军安放的炸弹。
万幸的是,日军储备的炸药在前面的战斗中消耗得差不多了,守卫造船厂的日军部队没有足够的炸药破坏整座造船厂。另外,日军严重缺乏工程兵,更缺少懂得爆破技术的工程兵。如此一来,日军根本来不及炸毁船厂。
这场战斗一直打到八月三日,持续了足足六天(帝国历法无大小月之分,每个月均三十天,每年的最后五天为法定年假,闰年则为六天)。
最后,除了不到三百名日军被俘之外,其余五千一百多名日军全部阵亡。
陆战队也为攻占造船厂付出了七百二十四名官兵的生命,另外还有一千八百九十一人负伤。
当然,最终的收获是巨大的。
经过初步勘察,造船厂遭到的破坏并不严重,日军只炸毁了一些普通设备,很多重型设备,特别是难以迅速通过海运补充的重型设备,比如龙门吊车,大型船台,大型半潜式船坞等等,都没有遭到破坏,或者损坏不严重,可以修复。
也就是说,三菱重工造船厂很快就能再次投入使用。
这场战斗还带来了另外两个好处。
一是守卫市区的日军在四面被围的情况下,于八月五日向陆战队缴械投降。
后来据投降的日军指挥官交代,指挥长崎守备部队的板垣中将在造船厂的战斗中阵亡,因此守卫市区的日军指挥官才有权力决定是否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