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这艘战舰确实是一艘极为不吉利的战舰。
也正是如此,这艘原本编入了本土舰队,随着“约克公爵”号与“安森”号即将服役,该舰被与原本计划编入大西洋舰队的“安森”号对调,成为了大西洋舰队的战舰,而且一度有可能成为大西洋舰队的旗舰。
除了执行毫无意义的任务之外,让坎宁安骂娘的原因还有很多。
比如,自由法国海军与西班牙海军的舰队指挥官根本不太喜欢这位英国海军中将,认为英国海军只出了一艘战列舰,就没有资格霸占联合舰队司令官的位置。特别是西班牙海军的卡洛斯海军上将,其军衔在坎宁安之上,而且西班牙提供了两艘战列舰,自由法国也只有有名无实,所以他坚持认为应该由西班牙海军将领出任联合舰队司令官。
当然,这个问题不需要坎宁安操心。
在英美达成一致意见之后,西班牙就没有多大的话语权了。
自由法国的反对意见更不需要考虑,现在戴高乐都“寄养”在英国,自由法国政府有什么资本跟英国说三道四?
第三件事情就是西班牙与法国战列舰的糟糕性能。
战斗力不说了,至少坎宁安不会认为西班牙与法国的十五英寸舰炮比英国海军的十四英寸舰炮厉害。最大的问题是,“黎塞留”级与“西班牙”级战列舰最初都是设计用于近海作战,其主要的作战用途是对付帝国海军的大西洋舰队。如此一来,根本不需要太大的续航力,并且可以将节约下来的重量用来加强防护。
现在,这两级战列舰都要执行跨洋远征的任务,其续航力的问题就暴露无遗了。
正是如此,欧洲联合舰队才不得不在进入太平洋之前进行两次补给,而且第二次还要进港,除了补充燃油,还得维修战舰的动力设备,因此而耽搁了足足五天的时间!
五天,足以让一场战役决出胜负了。
如果当时不是法国与西班牙战列舰的续航力,以及动力设备的性能过于糟糕,欧洲联合舰队就会与美国海军的第41舰队一同进入太平洋。
当然,坎宁安并不知道,危险正在巴拿马运河的另外一端等着他。
当时,他只是觉得这太麻烦,太浪费时间了。舰队进入太平洋之后,还要在马克萨斯群岛与斐济群岛补充一次燃油,然后才能到达努美阿。也就是说,其到达西南太平洋战区的时间不会早与八月十五日。
到时候,欧洲联合舰队还有存在的价值,或者说,还能在战场上发挥作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