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土耳其来说,因为其工业基础薄弱,且工业种类比较单一,所以即便拿到了帝国海军的造船,以及相关装备的设计图纸,生产工艺,也不一定能够建造出先进的战舰,甚至没有任何作用。结果,土耳其在很多时候都是直接从帝国购买战舰,而不是购买建造战舰的相关技术。
负责相关调查的,肯定是情报部门。
在雷霄霆提交的报告中就明确分析了德国的造船实力,以及应用先进舰船技术的能力。按照他的分析,德国有足够的工业实力,能够利用帝国提供的设计图纸与生产工艺,生产出性能不比帝国同类型产品差的舰炮。只是,德国没有造船所需要的匹配工业基础,其建造战舰的效率远不如帝国。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即便帝国立即向德国提供建造快速战列舰所需要的所有相关技术与生产工艺,德国也需要花三到五年的时间来吸收这些技术,并且建设匹配的基础工业,然后花三年左右的时间建成第一批战舰。也就是说,德国海军自行建造的战列舰最快也要等到六年之后才能服役。
显然,这完全可以消除帝国的戒心。
六年之后,帝国提供给德国的技术都已落后,完全没有价值了,而据此建造出来的战舰也肯定落后了。
更重要的是,六年之后,又有更多的新技术诞生,海战肯定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当然,雷霄霆没有忘记在报告中提到另外一个关键,即德国利用帝国提供的关键技术,在消化吸收之后,得已创新与提高,发展出更先进的战舰,从而对帝国海军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最后,雷霄霆提出了建议:关键技术都不得转让。
因为雷霄霆是搞情报的,而不是搞技术的,所以他在评估报告中只提到了对德国海军极为关键的技术,而没有提到对帝国海军极为关键的技术。因此,到底哪些技术才算得上是关键,还需要相关的专家来做最后的鉴定。
等到白佑彬看完了雷霄霆提供的评估报告时,陈锦宽还在沉思。
数百年来,帝国海军一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舰对与战舰,先进技术就是帝国海军强大的根源。比如,在其他国家都在建造风帆战舰的时候,帝国海军最先开始建造以蒸汽机为动力的铁甲舰;当各国海军都开始建造铁甲舰的时候,帝国海军则建造全钢制舰体的现代战列舰;而等到各国海军再次跟风的时候,帝国海军又开始建造统一主炮口径的无畏舰;随后,帝国海军还首先建造了拥有四百毫米舰炮的战列舰,首先开始建造快速战列舰,首先开始建造超战列舰。几乎每一次海军的重大进步,帝国海军都走在了列强的前面。
任何一任帝国海军元帅都非常重视先进技术,并且将其当作了帝国海军的命脉。
说实话,真要出让某些先进技术,陈锦宽也不会答应。问题是,现在必须维护与德国的同盟关系,也就不能一成不让,总得让德国尝到点甜头。
“延年,你怎么看?”
“能卖就卖,反正我们也正在为战舰更新换代。”卫延年耸了下肩膀,“我征求了一些工程师,以及相关专家的意见,他们都认为德国希望获得的那些技术都不算先进。另外,我还联系了几位科学院与工程院的院士,还有一批造船厂与船舶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让他们对未来海军做一个前期评估,以便我们确定哪些是关键技术,哪些是次要技术,从而确定应该将哪些技术转让给德国,而哪些技术不能转让给德国。”
“什么时候能够确定下来?”陈锦宽也没再罗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