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页

大部分人迫于董卓的淫威都不敢反抗,更别说当面反对董卓。就算那些内心正想反抗的也明白现在形势对自己不利,没有必要做无谓的牺牲。可是这些人中偏偏有一个不怕死的。

袁绍挺身而出,大骂董卓。董卓威胁说:“你敢不听我的,难道我的剑不锋利吗?”袁绍也拔刀相向,说:“你的剑锋利,我的宝刀就不锋利?”

两人争执不下,李儒也没有让士兵上前逮捕袁绍,他在等,等别人附和袁绍,今天这情形,正好来个一网打尽。可惜,没有人来满足李儒的心愿了。袁绍见没人支持自己也是气的脸色发白,愤怒之中,袁绍大步离开,他知道自己再在这里呆下去也没有多少意思了。

袁绍离开后董卓再次说要废少帝,众人仍然不敢反对,过了一刻钟后有士兵回报说袁绍把官印挂在东门上,奔冀州去了。李儒冷笑两声:“这袁绍也还算聪明,知道在洛阳再难有所作为,就去了冀州,这样也好,呵呵呵。”

袁绍的叔叔太傅袁隗注意到了董卓和李儒神色的变化,他猜想袁绍应该是跑了。内心也终于松了一口气,现在这情形,也只能委曲求全了。

思考完毕后,袁隗带头拥护董卓的提议,百官再无人敢反对。董卓笑呵呵的抓住袁隗的手,似乎在安抚袁隗,又似乎在向众人宣示自己与袁家的联手。两人各怀心思,面上却是一团和气。

宴会结束后董卓对于袁绍的离开还是有点不放心,董卓看得出来袁绍是个人物,再加上袁家的势力,搞不好将来会成为自己的敌人。董卓紧锁眉头,陷入沉思中。

过了一会,董卓转过头对留下来的侍中周毖和校尉伍琼问道:“袁绍这一去,会有什么后果?”

这两人刚才表现的很积极,董卓这才把他们留下来看看他们是否对自己是真的支持。

周毖说:“袁绍愤然离去,若要除他,他势必反叛。袁氏四世在朝为高官,门生故吏遍天下,英雄豪杰必去投奔他,函谷关以东就是他的地盘了。不如对他不加追究,封他个郡守,他就不会作乱了。”

伍琼也同意这种说法,董卓点点头,觉得这个建议很合理,而且,董卓觉得幽州军对自己来说始终是个威胁,现在袁绍跑到冀州去,正好可以用来牵制公孙续。于是董卓就派人拜袁绍为渤海太守。

事后,董卓又召见李儒,“文优,你告诉我,刚刚那些支持我的人中有几个对我是忠心的?”

“岳父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何必再来问我。”李儒淡淡的回答说:“一个都没有。他们现在之所以支持你,一是因为您掌管军队,二是因为您现在的地位。过了今晚后,刘协为皇帝,只要当天下人都认为刘协是正统的时候,朝中百官也就不会反对了,到时候您是扶持刘协上位的人,我们站在正统这一面,没有人会记得刘辩,朝中百官想反对也没有正当理由。除非他们造反,而且,只要他们敢乱来,那他们就是造反。到时候我们就正好有借口剿灭他们,天下,就都是岳父的了。”

董卓听了恍然大悟的笑道:“不错,就是这个理,那你说,我的权力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呢?”

“只要您不称帝。”李儒拱了拱手回道。

九月三十日,董卓请少帝升文德殿,齐集百官,拔剑在手,让李儒宣布废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接着又废了何后。刘辩母子放声痛哭,群臣无不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