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一下子就得到了数万精锐骑兵,而且还是幕后的,如果能统一南匈奴的话,董卓恐怕会增加将近十几万骑兵。另外就是得到了吕布的进一步效忠。所以,总的来说,河东纠纷,董卓也成了一个受益者,而且,所得到的好处恐怕还在公孙续之上。
当然,这些事情也就只有董卓跟李儒知道,要是让公孙续知道了,恐怕公孙续都会气的直跺脚,自己在外玩命,董卓这老小子却躲在背后放冷箭,反而还能得到更多好处。这种事情,怎能不让人气愤啊,不过,不管怎么说,董卓付出的代价不必公孙续的少,所以,这收获巨大,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啊。
盟军这边仍然在商议该如何攻下虎牢关,关于这种会议已经召开过很多次了,但是还是没有个妥善的办法。公孙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董卓的实力,但是,董卓军容鼎盛,压根就不在乎。
从表面上看,盟军这边是团结一致,共同对外。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盟军的矛盾已经不可化解了。
公孙续出售战马,看似将大家拉拢到一起,和和气气的。可是,当利益分配不均的时候,矛盾就已经被激化了。公孙续自己得到最大利益,这本身就让很多人嫉妒了,甚至都有人想暗地里下黑手。
要不是公孙续及时拉拢了袁术这样几个盟友,恐怕,幽州军很难在盟军中立足了。袁术走运,成了间接最大收益者,袁术本人当然是喜滋滋的,可是别人就不这么想了。
袁绍,曹操等人都认为自己的能力远在袁术之上,自己这边的实力也不必袁术差,尤其是袁绍,他自认为强出袁术太多,可是,偏偏袁术就得到了更多的好处,如果是孔融这种大度的人,或许也就笑笑了事,可是,曹操,袁绍这些有野心的人,怎么可能就此罢休。
袁术现在购买了大量战马,公孙续又在帮他训练骑兵,再加上淮南寿春那一块非常富裕,更有淮河之便,可以驯养大批的牛羊马匹。不出两年,袁术就能拥有上万成建制的骑兵部队,这在南方来说,已经是相当恐怖了。
心里最不舒服的当然是袁绍了,袁绍从小就比袁术勤奋,也更加用功,这次会盟,袁绍顺利的得到盟主之位,本就是个向天下人证明自己的机会,可是半路杀出个公孙续,抢夺了袁绍太多的风头,这本来也就不算什么,谁叫公孙续实力要强点,而且,公孙续好歹还是很配合,没有给袁绍难堪。
现在,跟袁绍从小就作对的袁术,竟然获得了让袁绍一直想获得的利益。就算袁绍购买再多的战马,他麾下能训练骑兵的也就只有高览一员大将,但是高览又得统领大戟士,也就是说,短时间内,袁绍是不可能训练出骑兵的,战马买的再多,恐怕也就只能充当脚力了,这让袁绍心中是相当的不爽。
曹操还好点,曹操购买的战马不多,毕竟曹操才刚刚起步,骑兵,暂时还不是曹操的首选。而且曹操麾下大将夏侯渊夏侯惇两兄弟也算是难得的骑将,当年征讨黄巾的时候就从幽州军那学到了不少训练骑兵的法门。
矛盾的积累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长久如此的话,总有一天会爆发的。贾诩和公孙续虽然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是没有办法,问题的关键还是在袁绍,曹操这些人身上,公孙续解决不了,而且,公孙续也没有必要解决,反正最终都是要走上对立面的,还不如现在先埋下些祸根,到时候说不定对自己有利。
一团和气的表象下就是暗流涌动。如果被有心人利用的话,盟军的瓦解恐怕也不是没有可能,可是,盟军内部的这份不安定,也不是谁都能和解的,这就得看董卓是否有那份心机了。
虎牢关上,董卓跟李儒在看着情报。关于抵抗关东联军的计划,都是出自李儒之手,这盘大棋局,一直都是李儒在主导,董卓实际上也就是个监视者外加打下手而已,毕竟,以董卓的脑子,压根就想不出这么多计策,不然,董卓早就击败盟军了。
“文优,你觉得如何了?”董卓放下最后一张写满情报的布帛问道。
“岳父,时机也差不多了,关东联军本就不是一条心,公孙续这次出售战马加快了他们之间矛盾的激化。”李儒慢悠悠的说道:“其实这也没有办法,盟军中最有能力的是公孙续,最有战斗力的部队是幽州军,可是他们偏偏就不跟袁绍那些人一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