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页

所以内政之事,必须要人撑起来。

所以这个人非申时行莫属!

随后的一个月里,朱常洛每日照例上朝,依旧是少说多听,将朝会上听来的不懂的事情回宫就向申时行这个活字典一一请教,而申时行事无巨细,剖析明白,悉心教导。

朱常洛不曾有过治国经历,虽然胸中自有格局,可是他知道治理朝政非同小可,事关国家大事,一言一行稍有不慎便是地动山摇的大事,绝不能凭着些许聪明便可一蹴而至,这也是他自监国以来一直是多看少做的原因。

眼下却已不同,有了申时行绝不藏私的悉心指点,他本人又是心智卓绝刚敏明毅,一上手虽有种种涩滞,没出一月,对于朝中诸般政事,朱常洛已经缓急有序的渐入佳境。

在诸位大臣看来,太子的改变是明显的,短短一个月,由刚开始朝会上不发一言,渐渐的锋茫频出,及至这几天来,所有与会诸臣已经惊讶的发现,太子殿下所发之言已经是左右兼顾,老道成熟,条条陈陈都是治国良策,所指弊端,也尽是一针见血的清楚明白。

先前也有几个欺他年纪小、阅历轻,难免对这位少年太子存心轻视的大臣全都傻了眼,只看这位少年太子近日所出的几道治国章程策略,尽得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精髓,起沉疴不下虎狼之药的老道,比起从政几十年的老油子丝毫不落下风,观其中稳妥周详之处,更是犹胜一筹。

几个回合下来,在朱常洛点尘不惊的发落了几个存心不良混水摸鱼的官员后,对这位太子爷所有朝臣全都收起了轻视之心,再也不敢欺他年少,再无一人敢对其轻忽怠慢。

与他在朝中威权日重相对,京城大街小巷、市井沽肆间,太子贤名已经传得是人尽皆知,且更有愈传愈广之势。

这一日从宝华殿申时行暂居之处回来,出门时才发现已是薄暮四起,月出东山。

其时已是三月,都说吹面不寒杨柳风,可是初春天气早晚间依旧有些发寒,但是已挡不住枝头春意盎然。

王安候在门外,见朱常洛出来连忙将手中的蜀锦斗篷展开披上,一边体贴的小心关怀道:“太子爷,别看这已是三月天了,这倒春寒的风可贼着呢,早晚可得注意。”

听着他一嘴的碎碎絮叨,朱常洛不由得有些想笑,想起了他的师傅黄锦,看来这师承渊源,果然一般无二。

“太子爷忙了一天政事,可是饿了吧?阿蛮少爷来看了几回,说在慈庆宫等着您用膳呢。”

一听阿蛮这个小吃货在,朱常洛嘴角不禁露出笑容,乌黑的眼眸比夜幕上的星斗还要璀璨,却满溢着温柔,脚步不由得也快了好些,走几出步后忽然停住了脚步。

紧跟在他身后的王安一怔,机灵的凑上前来:“太子爷有什么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