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举,无疑是荆州的转折点,从授予官职令颁布开始,荆州开始加速融合士子阶层,将士子拉入荆州阵营。
荆州弱小时,大批量地引入士子,恐怕会对荆州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但是,现在荆州已经足够强大,再大批量的引入这帮士子,对荆州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了。
更何况,林纯鸿还面临着非常尴尬的现实:大明的识字率实在太低了。
刚开始时,林纯鸿在荆州、夷陵等府数县搞免费强制教育,经过将近十年的努力,识字率由不到两成勉强升至三成以上。可是,当林纯鸿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大,林纯鸿突然发现,他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钱来搞免费强制教育。
因此,除了荆州、夷陵等府数县外,其余县均量力而行,并没有推广免费强制教育。
识字率低下,致使林纯鸿很难找到这么多合适的人来当官。秀才、举人都属于知识分子,无论思想有多保守,总比大字不识的文盲要适合。
而且,据林纯鸿观察,能考上秀才和举人,基本上都是一时之人杰,其中的书呆子并不多,至于范进之类的疯子,更是万中无一。
这是一块金矿,不开采,太可惜了。
消息传至交州,黄宗羲等人一下子傻了眼:在交州恩科取士还没有丝毫眉目之时,林纯鸿为何一下子承认了士子的功名?这到底是何用意?
唯有林欲楫心中窃喜,对黄宗羲一帮人说道:“林纯鸿压根就没有改革科举的计划!”
然而,当消息传至朝廷耳中时,朱由检怒火中烧,差点不由分说地将身边的太监拉出去打屁股。尤其当天下功名之士纷纷登记,成为林纯鸿的官员时,朱由检气得几欲吐血。
杨嗣昌远比朱由检冷静,只是叹道:“该来的总会来,拖到今天,已经算晚了……”
杨嗣昌、朱由检的头脑非常清醒,他们知道,林纯鸿之所以在三分天下有其二,财政、军事实力极为雄厚的情况下,一直未取朝廷而代之,所畏惧的,无非是大义名分。
大义名分就掌握在士子的口中,现在绝大部分士子欣然为官,林纯鸿想要大义名分,还不是一句话的事?
不过,林纯鸿的折腾远未完结,八月初八,吏部侍郎杨一仁上奏章《地方官制改制札子》,正式拉开了官制改革的序幕。
杨一仁的札子洋洋洒洒十数万言,显然准备已久,并非临时起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