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3页

乱明[校对版] 喻心 1200 字 2022-10-21

这还不算完,王大俊充分发挥商人们精于计算的优势,估计了天津的税基规模后,将改制前、改制后朝廷可能得到的利润进行了比较,得出结论,朝廷得到的钱粮将远远超过改制前。

此等言论,自然被朝廷视为妖言惑众。不过,在对付此等妖言上,朝廷有天生的劣势,堂堂大明朝廷,总不能与反贼公开辩驳吧?

更何况,天津发表的言论数据详实,论据充分,想要驳倒,还真是一件难事。

天津,一下子成了全国关注的焦点。

满清小朝廷一直盯着南方的动静,天津发生了这么大的事,皇太极自然知道。

事实上,皇太极知道得比林纯鸿还要早。

最初,皇太极抽丝剥茧,判断这起事件与林纯鸿无关,纯属大明内乱。

皇太极兴奋不已,马上冒出了出兵抢掠大明、趁机捞一票的想法。

满清小朝廷这几年日子非常难过。

随着南芬炼铁的规模越来越大,满清小朝廷暂时摆脱了缺乏钢铁的苦楚,军队装备上了一个台阶。

不过开矿挤占了大量劳力,满清这边粮食一直不足,时时刻刻面临着断粮的危险,皇太极不得不加速改革,将所有包衣从亲戚手中夺出,分配土地,令其生产粮食。后来,皇太极甚至令一部分披甲人解甲归田,从事生产。

随着贸易开通,南方的商人犹如潮水一般涌入旅顺,带来了精美绝伦的丝绸、瓷器等工艺品以及茶叶、书本、棉布、毛纺织品等必须品。而满清方面所能拿出的交换品非常有限,除了铁材、东珠、人参、兽肉、羊毛等物之外,其余货物极为有限。

满清贵族拼命追逐南方运来的奢侈品,迅速陷入穷奢极欲的生活中。也是,拼死拼活打仗,不就是为了享受?

白银、黄金等硬通货迅速流失。满清小朝廷虽然通过掌控贸易赚取了大量的利润,整个辽东却陷入了缺乏金银等硬通货的窘境。

缺乏硬通货,必然的后果就是市场萧条,税收减少。

皇太极不得不想办法从别的地方捞取粮食、金银和人口!大明内乱,可不就是最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