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4页

当鲜衣怒马耀武扬威的得胜王师,行走在官道之上,而官道两旁全是奄奄一息,骨瘦如柴的流民难民,强大的对比,巨大的视觉冲击,让人的心头不由震撼。

北伐军的弟兄们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这些老百姓何尝不是默默地等死,只是因为国家一直在支撑着北伐,支撑着汉人收复失地的百年大计!

这份千古奇功,有着北伐军的功劳,有着皇城司和绣衣指使军的功劳,有着种师道的功劳,有着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功劳,有着苏牧的功劳。

但最大的功劳,应该是这些饿死的难民,应该是那个眼睁睁看着无数子民饿死,却不得不毅然决然承受着痛苦的赵劼!

苏牧并不是第一次见到难民,他也曾经在难民堆里爬出来,他在杭州在江宁都见过难民潮。

但这是他第一次,感到如此的震撼和心痛。

他不得不去考虑这次北伐的真正得失,考虑北伐背后的意义。

他们在战场上确实胜利了,但在老百姓这里,却惨败得一塌糊涂!

收复失地的最终目的真的只是为了给赵劼这个帝王增添武功,让他死后得个好的历史评价,成为截然不同的明君吗?

还是为了复兴汉室江山,为了让汉人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如果是这样,为了收复失地,却又让无数汉人饿死在路边,这样做的意义又在哪里?

因为要给你们过好日子,所以北伐军要去打仗,所以要饿死你们,让北伐军去打仗?

这是什么逻辑?

一路上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昂首挺胸接受百姓夹道欢迎的王师,深深埋下了头,那些骑在高头大马上的,默默下了马,只敢牵着快步走,恨不得马上离开这个地方。

也有人开始将身上和马背上的军粮,故意落在路上,而没有去捡拾。

苏牧随意扫了一眼,发现无论是种师道,还是童贯,都目色如常,面无表情,他们是早就知道内情的!